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闯下大祸,鲁莽取消对华访问行程之后,德国外长遭到德国内部尖锐批评!10月26日,根据法新社报道,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取消访华行程之后,德国社民党发言人表示,临时取消访华对改善紧张的德中关系来说不是一个好信号。尤其是在全球紧张时期,与中国进行直接对话至关重要。与中国的对话不应中断,而应持续并深化。 这事儿还得从10月24日说起,那天柏林时间下午三点,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瓦德富尔本应在两天后开启的首次访华行程被“无限期推迟”。理由听起来特别“委屈”——德方觉得中方只安排外长王毅与其会晤,“日程不够充分”。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根本站不住脚。按照外交惯例,双方的日程安排都是提前通过正式渠道反复沟通确认的。中国外交部直到德方通报前两小时才得知取消决定,这种“最后一刻放鸽子”的操作,在国际外交场合极为罕见。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瓦德富尔本想借着访华展现自己的“外交手腕”,结果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此行本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为德国总理默茨年底访华“探路”,二是带着大众、宝马等德国汽车巨头高管组成的商业代表团,试图在稀土和半导体出口限制等问题上与中方谈判。 但他却在访华前公开对台湾问题指手画脚,声称德国坚持“一中政策”,但将“自行定义其内涵”。这种试图模糊中国核心利益的言论,直接触碰到中方红线。中方随即明确表态,台湾问题没有任何妥协余地,一个中国原则不容任何形式的曲解。 消息一出,德国国内立刻炸了锅。德国执政联盟内部的裂痕也因此彻底暴露。社民党作为执政党之一,一直主张通过对话与中国保持合作。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直言,临时取消访华是“非常糟糕的信号”,呼吁德国重新思考对华战略。他强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德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与中国在贸易、安全等领域深化合作。 而瓦德富尔所属的基民盟,虽然嘴上喊着“去风险”,但实际行动却让德国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德国媒体评论称,这次事件暴露了默茨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严重分歧,基民盟的“意识形态优先”策略与社民党的“务实合作”路线正在激烈碰撞。 事实上,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5年前8个月,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略高于德国与美国的1628亿欧元。德国汽车、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尤为严重。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德国有203个产品类别50%以上的进口依赖中国,其中包括医药原料、稀土材料等关键领域。德国央行也曾警告,强行对华“脱钩”将给德国工业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 面对国内的一片批评声,瓦德富尔试图通过“甩锅”来挽回颜面。他表示希望尽快与王毅外长通电话,重新安排访华日期。但问题在于,如果德方不改变“一边谈合作一边踩红线”的做法,即便重新安排行程,又能谈出什么结果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已经给出答案:希望德方秉持客观公正态度,同中方相向而行。言外之意很清楚:要合作就拿出诚意,想施压就免开尊口。 这场“外交灾难”的背后,折射出德国政客在对华政策上的严重误判。他们既想从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又不愿放弃所谓的“价值观外交”,试图在中美之间搞“双重标准”。但现实是,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可以任人拿捏的国家。 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方的立场坚定不移。德国若想修复受损的中德关系,就必须摒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平等和相互尊重为基础,重新构建对华合作框架。否则,瓦德富尔的“翻车”事件只会成为中德关系史上又一个反面教材。 来源:环球网 【德国外长推迟访华引发巨大争议,德议员批其发出“不良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