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向记者表示谈判进展顺利。他称从昨天至今双方花了很长时间,谈到了一个潜在框架,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细节的敲定。 格里尔提到的 “花了很长时间”,可不是随便说说。根据美国财政部披露的信息,这次谈判从 10 月 25 日早上开始,每天的磋商时长都超过 10 小时,中间只留了短暂的用餐和休息时间。 第一天主要围绕 “潜在框架” 的核心条款展开,双方把之前分歧较大的关税调整、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逐一梳理出共识方向。 第二天则聚焦具体内容,比如哪些商品能纳入关税减免范围、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标准等,光是讨论农产品采购的数量和周期,就用了整整 3 个小时。这种高强度的谈判节奏,也能看出双方都想尽快把框架落地,不想再拖下去。 更关键的是 “潜在框架” 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虽然格里尔没细说,但结合之前的谈判脉络和行业消息,能大致勾勒出轮廓。 在关税方面,双方可能达成 “分阶段调整” 的共识 —— 先对家电、纺织、机械零件等 1500 多类非敏感商品,延长关税暂停期 12 个月,后续根据执行情况再讨论进一步减免。 在市场准入上,美方可能会放宽中国部分食品、医疗器械的进入门槛,比如简化中式预制菜的进口检验流程,中方则可能扩大对美国牛肉、柑橘的进口配额,预计 2025 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能增加 15% 左右。这些内容要是能敲定,对双方企业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现在忙着 “敲定的最后细节”,其实都是影响框架落地的关键小事。比如关税暂停期的具体生效时间,是从 2024 年 12 月 1 日开始,还是等到 2025 年 1 月。 农产品采购的价格基准,是参考国际市场均价,还是双方协商确定;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解决机制,遇到问题该找哪个机构协调,多久能给出处理结果。 这些细节看起来琐碎,但直接关系到框架的可执行性 —— 之前有次谈判就是因为没谈妥农产品检验标准的细节,导致共识搁置了 3 个月,这次双方显然不想重蹈覆辙,在细节上抠得特别细。 格里尔的表态里,还藏着美方对谈判的重视。他特意提到 “进展顺利”,对比之前美方偶尔出现的 “强硬措辞”,这次明显温和了不少,甚至主动说 “双方沟通很顺畅,都在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 这种态度的转变,和美国国内企业的压力分不开 —— 美国零售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受对华关税影响,美国零售商进口成本增加了近 40 亿美元,不少企业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导致消费者投诉量同比上升 22%。 美国农场主也急着扩大对华出口,毕竟目前美国大豆库存已经达到 5800 万吨,创近 6 年新高,再不找到销路,价格可能还要下跌。这些压力让美方不得不更积极地推动谈判,不想让框架只停留在 “潜在” 阶段。 中方这边虽然没直接回应框架细节,但从之前的表态能看出积极态度。中国商务部之前就提到 “愿与美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经贸合作回到正轨”,而且在谈判期间,中方团队也展现出了务实的灵活性。 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议题上,同意和美方建立 “月度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这种双向的积极互动,也是谈判能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得注意,“潜在框架” 还没最终确定,最后细节敲定后,还得提交两国领导人审议,再走国内审批流程。 美国国会那边可能会有阻力,毕竟共和党里还有部分议员反对 “对中国让步”,但民主党近期一直呼吁 “通过经贸合作缓解国内通胀”,加上美国企业的游说,审批通过的可能性不小;中国这边则相对顺利,只要框架符合双方利益,国内流程会比较快。 要是这个潜在框架能顺利落地,对全球贸易也有好处。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贸关系稳定能带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复苏,尤其是在新能源、电子、农产品等领域,双方合作能给其他国家带来更多机会。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最后细节能尽快敲定,别再出什么变数,让 “潜在框架” 早日变成 “实际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