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当上教授:独享诺奖&300万美元大奖 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于福冈。 父亲是九州大学的工科教授,家庭氛围让他从小就熟悉科研生活。 兄长亦为历史学者。 童年体弱多病,但热爱自然:常捕昆虫、观星座、采野果,并痴迷显微镜和模型制作。 他最初对化学感兴趣,考入东京大学学习化学,但接触后兴趣渐失。 当时分子生物学兴起,他便转向该领域。 1967年获得东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74年获得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大隅良典研究大肠杆菌的蛋白合成,却未取得理想结果,博士毕业后在日本难以找到好工作,于是前往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洛克菲勒大学,他再次改变研究方向,开始接触酵母细胞。 1974年—1977年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从事小鼠胚胎研究,因缺乏经验再度陷入困境。 1977年任东京大学研究助理; 1988年任东京大学副教授; 1988年建立实验室后,他选择研究酵母液泡(相当于人体溶酶体),当时被视为“细胞垃圾桶”的冷门方向。 利用酵母突变体筛选技术,发现15个调控自噬的关键基因(如Apg8),并阐明其编码蛋白的作用机制。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液泡内累积未降解的囊泡(自噬体),首次证明酵母存在自噬现象(1992年) 1996年—2009年,任国家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2004年—2009年,任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担教授。 200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 201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独享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该奖年度唯一得主。 2017年获生物科学突破奖。 突破奖是全球单项奖金最高的科学大奖,单项奖金300万美元,下设基础物理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生物科学突破奖。 大隅留络腮胡、养植物二十年:实验室简介页用盆栽替代个人照片,署名“养了20年的垂叶榕”。 获奖时仍在实验室工作,妻子惊叹:“完全不能想象! 在无人问津处深耕,终将点燃人类认知的星火。 大隅良典在2016年凭借“发现并阐明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独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少数独享此殊荣的科学家之一。 不仅是对其个人科学贡献的最高认可,更是对基础研究独立性和原创性的礼赞。
51岁当上教授:独享诺奖&300万美元大奖 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于福
科海群星谱
2025-10-27 10:20:5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