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

力量华哥 2025-10-27 10:13:42

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中,她留下了自己年轻而清秀的容颜,那双浓眉大眼,如同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的胸前,挂着两枚奖章,那是她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的荣誉。[给你小心心] 她叫唐月瑛,刚满19岁,从朝鲜战场归来,与其他战士不同,她的行囊里除了军用品,还装着越剧戏服。 唐月瑛1934年出生于上海,15岁便加入玉兰剧团拜徐玉兰为师,老师教导她台下做正直的人,台上唱精彩的戏,这句话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 1952年7月,她随剧团加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次年4月,她跟随徐玉兰、王文娟等前辈奔赴朝鲜前线。 赴朝时剧团携带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剧目的全套道具,足足装满了四辆卡车,谁都没想到,这些精美的戏服道具最终会在矿洞里演出。 在朝鲜剧团成员白天躲在深达五层的矿洞中,石壁不断渗水,大家用石头垒起床铺,空气中弥漫着潮气和硝烟味。 演出在矿洞最底层进行,泥块堆成的土台就是舞台,没有任何灯光布景,但战士们的热情让演员们感动。 每次演出结束,后台都会堆满战士们送来的礼物,写满感谢的纸片、精心打磨的子弹壳、自制小刀,还有冻得硬邦邦的苹果,每件礼物都带着战场的温度。 一次演出中的停电事故,舞台瞬间陷入黑暗,观众席上却亮起几十道手电光束,在舞台上交汇成独特的光幕,演员们就在这束光中完成了整场演出。 敌机轰炸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剧团正在准备演出,突然接到战士们紧急通知躲进山洞。 第二天出来时,发现旁边的山头已被炸平,正是战士们的保护,让文艺兵们多次化险为夷。 在朝鲜的八个月里,剧团行程超过千里,演出115场。 1953年底,他们荣获志愿军政治部通令嘉奖,这张嘉奖令背后,是无数个在矿洞里坚持演出的日夜。 回国后唐月瑛进入上海越剧院,1957年排演《红楼梦》时,她饰演的王熙凤泼辣精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62年拍摄电影版《红楼梦》时,她又成功塑造了忠诚的丫鬟鸳鸯。 她的戏路宽广,从传统戏到现代戏都能驾驭,《女飞行员》中的于虹、《碧玉簪》里的闺秀、《则天皇帝》中的朝臣,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2020年,国家授予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枚奖章与她年轻时在朝鲜获得的奖章并排摆放,见证了她从战地到舞台的完整人生。 2021年10月,唐月瑛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她的离去,带走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看到唐月瑛老师的故事,网友们真是各种满满的敬佩。 “一位从上海滩走红的越剧名角,能在国家需要时毅然奔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这份家国担当,是真正刻在骨子里的风范。” “19岁的姑娘,放下舞台上的鲜花掌声,在零下几十度的矿洞里为战士们演出,油彩上脸就结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 “手电筒照亮舞台的那一刻,我破防了。” “从王熙凤到战场志愿者,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沈阳照相馆里那张照片,定格的不只是唐月瑛老师的青春,更是一代人的奉献缩影。” “台下做正直的人,台上唱精彩的戏,她用一辈子做到了。”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舞台上,她都展现了最动人的风采。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唐月瑛老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国可以有多种方式,坚守舞台、用艺术鼓舞人心同样是在贡献力量。” 唐月瑛老师的故事最触动你的是她年少成名却勇于奔赴战场的家国情怀,是在极端环境下坚持演出的专业精神,还是用一生坚守做正直的人唱精彩的戏?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信息来源:上官新闻

0 阅读:0
力量华哥

力量华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