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泰两国共同宣布了! 2025年10月26日,美泰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国将维持对泰国19%的关税,同时泰国将取消约99%商品的关税壁垒,涵盖美国全部工业产品以及食品和农产品,这样“美方不让步、泰方大让利”的操作,着实让外界跌破眼镜。 要知道这19%的关税并非初始标准,而是此前多轮博弈后的结果——今年7月,美国曾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威胁对泰国征收高达36%的报复性关税,重压之下,泰国在8月被迫做出部分妥协后,美方才将税率下调至19%。本以为此次峰会会是互利共赢的谈判,没想到美国直接锁定19%税率不再让步,泰国却进一步加码开放,不仅全面放开工业和农产品市场,还允许美国制造的车辆无障碍进入,等于给美国商品打通了进入泰国市场的“绿色通道”。 更让人意外的是泰国的一系列附加承诺:不仅要每年固定购买26亿美元美国农产品、54亿美元能源产品,还敲定了80架美国飞机的采购订单,总金额高达188亿美元。除此之外,泰国还得简化美国商品的通关流程,减免美国数字服务的进口税,从贸易便利到税收优惠,全方位给美国企业提供便利。 反观美国,在协议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让利,仅承诺会“谈判确认部分商品的零关税清单”,至今没有给出具体品类和时间表。更苛刻的是,美国还要求泰国接受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出口美国的商品必须满足“实质性泰国制造”标准,一旦查出通过第三国“借道规避关税”,就要面临40%的惩罚性关税,直接堵死了转口贸易的可能。 泰国之所以做出如此大的让步,本质上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无奈选择。美国作为泰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其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泰国制造业、农业的出口命脉,之前36%的高关税威胁让泰国出口企业压力山大。通过扩大开放,泰国既能稳住对美贸易通道,还能吸引美国企业到东部经济走廊投资,算是在贸易压力下寻求的平衡之举。 但这笔“不对等交易”的性价比,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泰国虽然保留了大米、糖等少数关键产业的关税保护,但99%的市场开放力度,难免会对本土中小企业造成冲击,尤其是农业和轻工业可能面临美国低价商品的挤压。而且美国政策向来反复无常,这次锁定的19%关税,未来会不会因选举更迭或贸易摩擦再次上调,谁也无法保证。 说到底,这份协议完全是“美国优先”的典型体现:美国用维持现有关税的“不加码”作为筹码,就换来了泰国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大额采购订单,还成功绑定了区域供应链。泰国则是靠着妥协换取短期贸易稳定,背后藏着不少现实无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