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正式宣布了 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突访联合部队集群指挥所,在听取前线战报后高调宣布:全球首款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完成关键测试,1.4万公里飞行距离创纪录,15小时未达极限射程,并成功验证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 1.4万公里的射程很好理解,从俄罗斯莫斯科到美国纽约的直线距离大概7500公里,这导弹能从莫斯科飞纽约再折返回一半路程,基本能覆盖全球多数战略目标。15小时的飞行时长,也比常规巡航导弹三四个小时的极限续航,超出了不少。 “海燕”的动力逻辑是先靠常规固体燃料助推升空,到一定高度后核动力装置启动持续供能。这和常规导弹“燃料带多少就飞多远”不一样,理论上只要核燃料没耗尽,它就能一直保持飞行状态。 不过得说句实在的,外界对“海燕”的早期测试效果有过争议。有公开信息显示,它前几年的部分测试中,飞行距离和时长未达预期,但这次1.4万公里的数据,是俄罗斯官方明确公布的,真实性有官方背书。 核动力的风险不能回避。要是飞行中核动力装置密封出问题,可能会产生放射性泄漏;万一出现故障坠落到地面或海洋,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这也是不少国家对这类武器持谨慎态度的核心原因。 普京选在这个时间点宣布,明眼人能看出战略意图。当前俄乌冲突还在持续,北约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不断加码,“海燕”的测试成功,相当于俄罗斯亮出一款战略级武器,想在博弈中增加筹码。 对西方反导系统来说,这导弹确实难应对。它能贴着几十米的低空飞行,地面杂波会干扰雷达探测,还能灵活改变飞行路线,不像常规导弹基本走固定弹道。现有反导系统多针对固定弹道目标,拦截难度确实会上升。 但它离真正列装还远。普京在宣布时也提到,该导弹要真正投入部队使用,还需完成后续技术完善和更多测试。就算技术成熟,核动力导弹的生产、维护成本都很高,短时间内很难大规模部署。 长时间飞行的导航精度也是个难题。飞15小时甚至更久,跨越上万公里后,要精准命中目标,对定位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极高。目前公开信息里,俄罗斯没提这一环节的具体测试细节,这部分技术是否完全成熟还不好说。 从全球安全角度看,这类武器的出现值得警惕。它模糊了常规武器与核武器的使用边界,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跟进研发,进而推动新的军备竞赛,让全球安全环境变得更紧张。 俄罗斯研发“海燕”,也有补短板的考虑。美国B-21轰炸机已完成首飞,战略打击能力持续升级,而俄罗斯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进度相对滞后,“海燕”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空基核威慑能力。 说到底,“海燕”目前更偏向战略威慑作用。真要实战使用,核污染、误判等风险太大,但用它来提升谈判话语权、震慑对手,当下的效果已经很明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