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搞建筑的朋友,喝了点酒,终于跟我说了实话。 他说,你买高层,要是怕漏水,一楼二楼,碰都别碰。 一楼阴湿是常有的事,而且这水管是从高到低冲的,高层住户的所有排泄物,都要顺着管道掉下去,一旦有一层出问题了,你这层总都是逃不了的。 朋友干建筑施工18年,从水暖工做到项目技术负责人,经手的高层小区没有20也有15个,这话可不是酒后胡言。他说自己见过最糟的一次,是2020年交付的一个刚需盘,一楼业主刚装修完入住,不到三个月就找上门投诉。打开门一看,客厅墙角渗着黄褐色的污水,卫生间马桶里的水往外溢,地漏还冒着酸臭味,新铺的木地板泡得发胀,定制柜的底板都烂了。 查来查去,问题出在三楼的管道接口——施工时工人没接好,高层住户的生活污水顺着管道缝隙往下渗,一楼刚好在最底层,成了“集污池”。业主找物业,物业推开发商,开发商说过了质保期,最后扯皮了大半年,业主自己花了两万多重新做管道和装修,住进去心里还膈应。朋友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高层管道是“串联设计”,几十户共用一根主管道,水流冲击力大,时间长了管道壁容易挂住杂物,一旦堵塞或破损,污水只会往下灌,一楼二楼首当其冲。 阴湿的问题更没法根治。朋友说,不管南方北方,一楼地面离地下土层近,梅雨季或回南天,地面会返潮,墙角、衣柜容易长霉斑,就算做了防潮层,也撑不了十几年。他自己表姐家就在一楼,每年夏天都要开着除湿机,墙面刷了三次防霉漆还是不管用,孩子从小就有过敏性鼻炎,医生说跟居住环境潮湿有直接关系。 更坑的是很多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主管道用的是便宜的PVC管,接口处只用普通胶水粘,高层住户越多,管道压力越大,老化破损的速度越快。朋友透露,正规项目会在一楼做“独立下水”,也就是一楼的污水管单独走,不跟高层共用主管道,但很多刚需盘为了压缩预算,直接省略了这个设计,销售卖房时还只字不提,等业主发现问题,早就过了维权期。 去年我另一个同事买房,差点就买了二楼,还好提前问了这个建筑朋友。朋友让他去小区地下室看管道布局,果然发现那栋楼没有独立下水,还提醒他查了小区的投诉记录,光近一年就有三户低层业主投诉管道堵塞。同事赶紧换了三楼,入住快两年了,从没遇到过漏水问题。 朋友说,不是所有一楼二楼都不能买,但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独立下水设计,二是地面垫高超过30厘米,并且做了三层以上防潮层。可市面上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楼盘太少,大多开发商都在这些“隐性工程”上偷工减料。 购房者买房时,注意力都在户型、采光、价格上,很少有人会去关注管道设计和防潮工艺,可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恰恰决定了日后的居住体验。那些被销售忽悠“一楼接地气、价格优惠”的业主,住进去才发现,省的那点钱,还不够后期维修和维权的成本。 可开发商明明知道这些问题,为什么不主动标配独立下水和完善的防潮措施?销售卖房时,又为什么故意隐瞒低层的居住隐患?难道购房者只能靠自己“火眼金睛”,才能避免踩坑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