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一起跳出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针对中方的稀土管制,G7将协同行动作出联合回应。 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联合海关总署公告,对钐、钆、铽、镝、镥、钪、钇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直接针对军民两用产品。 别小看这些元素,它们是永磁材料的核心,电动车、风电、军工都离不开。公告一出,全球稀土价格就波动起来,氧化镝从年初1605元/千克震荡到1740元,氧化钆、氧化钇、氧化铽也小幅上行,到4月3日分别是16.9万元/吨、5.15万元/吨、6630元/千克。 企业层面,厦门钨业这样的公司手握完整产业链,2023年产了4088吨稀土氧化物、2222吨稀土金属、7620吨磁性材料,直接受益于价格回暖。 七国集团峰会(G7 )反应很快,据路透社9月23日独家消息,他们和欧盟商量设定稀土价格下限,还计划对中国出口加征关税和碳税。 这想法挺狠,目的是促进本土生产,打破中国主导地位。澳大利亚单独考虑类似下限,支持关键矿产项目,加拿大也积极但没承诺。 芝加哥会议上,G7官员讨论提高外国投资监管门槛,限制对华投资,但内部对直接对抗中国还有不确定性。G7内部草案覆盖钐、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计划价格锁在2023年平均水平的1.2倍内,超出就罚关税。 中国在9月26日就公告制裁三家美企,禁止出口稀土。这先发制人,击中美国产业链弱点,得州磁铁厂因缺中国萃取设备,投产从2025年底推到2027年,成本是中国企业的三倍。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指责中方滥用管制,威胁对电子设备加200%关税,但没给时间表。G7分化明显,美国强硬,别人犹豫。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又发两公告,第61号和62号,对境外稀土物项和技术实施管制,维护国家安全。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10月14日在丹麦会议上呼吁强硬回应,寻求与美国和G7协调,包括关税反制和联合调查。 他把中国管制叫“胁迫工具”,威胁欧盟绿色转型和高科技供应链,中国占全球稀土加工90%嘛。同时,欧盟考虑对中国投资施压,强制中企在汽车、电池领域转让技术,作为市场准入条件。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华府IMF和世行年会上说,将考虑对中国稀土控制做联合回应。德国财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加拿大贸易部长玛丽·恩格、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都附和,确保供应链不被武器化。 但林德纳承认,得小心别伤自家经济。欧盟经济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透露,G7经贸部长同意短期对策,分散供应来源。 全球80-90%稀土供应链在中国手里,G7喊得响,但现实难变。历史看,中国被技术封锁时自力更生搞两弹一星,现在轮到他们卡脖子,就受不了,双重标准明显。 短期,供应链成本升5-10%,稀土价格反弹3%,股市波动。长期,推动去风险,但易放大贸易战。 中国稀土牌用力猛,特朗普借势修朋友圈。北京策略引发全球抵制,但也暴露G7各怀心思,没统一剧本。欧盟七成稀土进口自中国,说断就断不容易。日本加藤胜信表态G7团结,但实际难。日本企业已感压力,探索澳大利亚合作慢。 中美谈判重启,贝森特和何立峰下周去马来西亚谈。美或延长关税休战期,换中国推迟管制。欧盟南洋理工教授骆明辉说,G7是去风险非脱钩,供应链复杂。 企业影响大,美国70%稀土从中国来,管制后或短缺,价差拉大,国内企业受益。海外矿业股利好,但开发需投资和技术。投资者看G7峰会动态。 这事暴露全球依赖中国稀土的事实。G7想分散来源,但短期难摆脱主导地位。中国管制维护利益,G7回应维护供应链安全。贸易战持久化,大家都得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