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日本同时宣布了 10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周六通了电话,特朗普祝贺高市上任,高市说对话“良好又坦诚”,还放话要一起把日美同盟搞到新高度! 高市早苗于2025年10月21日经日本临时国会参众两院投票当选第104任首相,成为日本战后首位女性首相,其执政基础源于自民党保守派与安倍晋三政治遗产继承者的双重身份。 从国内政治维度看,高市早苗上任初期面临自民党内部派系平衡、经济复苏乏力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强化对日美同盟这一“外交基石”巩固执政合法性。 日美同盟的形成与演变始终与全球地缘格局变动深度绑定。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安全领域形成对美依附,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的签署奠定了同盟的法律基础,冷战时期同盟核心功能聚焦于遏制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扩张。 苏联解体后,日美同盟经历战略再定位,逐步将功能拓展至地区安全合作、非传统安全治理等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亚太地区权力结构调整,日美同盟呈现“对华制衡”的鲜明导向,通过修订《防卫合作指针》、构建“印太经济框架”等举措,强化在军事、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协同。 日美同盟的“不对称性”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呈现显性化特征。特朗普政府秉持“美国优先”理念,将同盟关系工具化,多次抨击《日美安保条约》的“单边性”,质疑“美国承担防卫义务而日本缺乏对等回报”,并将安全承诺与对日贸易逆差直接挂钩,形成“安全-经贸”捆绑的施压逻辑。 这种施压迫使日本陷入战略被动:既要维护对美安全依赖,又需在经贸领域保持有限自主,反映出日本对美依附与战略自主诉求的深层矛盾。 此次高市早苗与特朗普通话前,日美在关税、防卫费分担等议题上的分歧已持续发酵,为同盟升级埋下隐患。 此次会晤中,美日双方的战略诉求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互补性协作”的表象与“利益博弈”的实质。 特朗普政府的核心目标体现在双重维度: 其一,通过邀请高市早苗共同视察横须贺海军基地及“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以具象化的军事威慑展示日美同盟协同能力,强化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存在; 其二,借助高层互动进一步施压日本,推动其在防卫费提升与经贸让步上做出实质性妥协。 高市早苗政府的诉求则聚焦于“内外双重巩固”:对内,依托与美国的紧密互动塑造“强外交”形象,缓解自民党派系博弈与国内经济压力;对外,延续安倍晋三时期的“同盟优先”路线,通过强化对日美关系的主导权,为日本谋求“正常国家”地位积累筹码。 其与安倍晋三的政策传承关系,客观上为与特朗普政府的互动提供了认知基础,但也使日本外交更易受制于美国的战略节奏。 日美同盟“战略升级”的愿景面临多重现实约束,其中经济与军事领域的结构性分歧最为突出。在经济层面,美国关税政策对日本出口构成持续性冲击,2025财年上半年(4-9月)日本对美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0.2%,核心出口产品汽车出口降幅达22.7%,贸易顺差缩水22.6%。 9月单月对美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至13.3%,即便美国小幅下调关税,仍未扭转日本对美贸易的低迷态势。 在军事层面,美日对防卫费分担的预期差距显著。美国国防部曾提出日本应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3%-3.5%,但日本2025财年防卫预算虽创历史新高,达8.7005万亿日元,占GDP比例仅1.4%,与美国要求相去甚远。 日本国内财政压力与民众对军事扩张的审慎态度,决定了其难以满足美国的防卫费诉求,而美国对“责任分担不均”的不满,持续侵蚀同盟的信任基础。 对日本而言,真正的战略自主并非依赖同盟扩张,而需构建多元平衡的外交框架: 其一,正视历史认知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发展承诺; 其二,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清醒,避免陷入阵营对抗的陷阱; 其三,深化与亚太各国的经济合作,摆脱对美市场与安全保障的双重依赖。 若持续将日美同盟作为外交唯一支柱,日本或将陷入对美战略依附的恶性循环,最终丧失自主决策的空间与能力。 近年来,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日美同盟的加强很可能会被视为对中国的一种遏制。这不仅会加剧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和警惕。 所以说,高市早苗想要和特朗普一起把日美同盟搞到新高度,只是她的一厢情愿罢了。日美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分歧,这些问题不是一次通话、一次会面就能解决的。 而且,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下,日美同盟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日本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不能仅仅依赖美国,还需要正视自己的历史,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否则,日美同盟只会让日本越陷越深,最终成为美国的“棋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特朗普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进行了“坦诚的”通话 新浪财经2025-10-25 23:45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