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中国若再不卖稀土,欧盟应启动“核选项” 据多家外媒报道,在刚刚结束的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声称,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行为构成了所谓“经济胁迫”,如果欧洲迟迟无法与中国就稀土出口问题达成一致,那就应该启动欧盟在经贸领域的“核选项”,对中国进行反制。 他提到的“核选项”,是指欧盟的《反胁迫工具法案》。这部法案在2023年12月生效,条款中允许欧盟进行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知识产权、限制直接投资等制裁。也正是因为其限制的范围很广、威力十分巨大,几乎是欧盟经贸类法案中的“底牌”。 一旦动用,几乎就意味着经贸关系的全面破裂,所以欧洲人才给它起了这么个吓人的外号,把它当作压箱底的底牌。可底牌一旦亮出,就没有回头路了,这其中的风险,恐怕布鲁塞尔的决策者们心里也在反复掂量。 而问题的焦点,也就是稀土,为什么能让欧盟如此紧张?很多人可能觉得稀土就是一些土,其实远非如此。它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血液。 从我们每天用的手机、电脑,到代表未来的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再到尖端武器的制导系统,都离不开它。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仅是在稀土储量上占优势,更是在分离和提纯这种高难度技术上,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这就好比,大家都有菜地,但只有你家有能把菜做成满汉全席的厨子和秘方。这种依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想要摆脱,自然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欧盟的焦虑,正是源于这种“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的不安全感。 当然,面对这种局面,欧盟也并非完全坐以待毙。近些年来,他们一直在悄悄地布局,试图建立自己的供应链。比如成立了“欧洲原材料联盟”,鼓励成员国在本土或友好国家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瑞典北部的基律纳地区就发现了欧洲最大的稀土矿床,这无疑给欧盟打了一剂强心针。但从一个矿被发现,到真正实现规模化开采和精炼,中间隔着的是巨大的资金、技术和时间成本。 这就像一个想减肥的人,办了健身卡,但离练出马甲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中国方面对于稀土出口的管制,官方给出的理由也多是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量,这无疑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是简单的“卖与不卖”的商业问题。 马克龙此时此刻放出如此强硬的言论,背后恐怕也不只是针对稀土这么简单。这更像是一次政治姿态,一次对内对外的双重喊话。 对内,他试图展现法国乃至整个欧盟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团结和强硬,凝聚人心,推动欧盟实现所谓的“战略自主”。 对外,这无疑是在向北京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欧洲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但欧盟内部真的铁板一块吗? 像德国这样深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制造业大国,对于全面启动“核选项”恐怕会慎之又慎,毕竟经贸反制是双刃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就像一盘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贸易,演变成一场关于技术、地缘政治和未来话语权的较量。 马克龙的“核选项”威胁,究竟是虚张声势的谈判策略,还是真的准备掀翻棋桌的决绝之举?欧盟的供应链自救计划,能否及时填补巨大的缺口? 而中国又将在维护自身利益和稳定全球市场之间,如何寻找新的平衡点?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 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