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高志凯这人,至少是个驻外大使。 每次在BBC、CNN上,看他一个人跟好几个老外掰扯,引经据典,不卑不亢,那气场,妥妥的国家队发言人。 结果今天手欠查了一下,我直接好家伙。 人家离开外交体系快三十年了!最高职位只是个参赞。 这哥们儿简直活成了一支军队。 不在其位,但江湖处处是他的传说。一会儿是智库大佬,给国家战略出谋划策;一会儿是商界巨子,帮中海油去中东谈石油;转身又成了大学教授,带学生研究国际关系。 最绝的是,他自己一个人,在国际媒体上开辟了第二战场。 跟菲律宾聊南海,他能给你翻出1898年的老条约,用法理依据直接把对方干沉默。 跟印度谈边界,你不是有“麦克马洪线”吗?行,我给你画一条“高志凯线”,咱得按中国的规矩来聊。 ———下面才是正文,别眨眼——— 我盯着维基百科那行小字“1995年离开外交部”,脑子嗡的一声:合着这二十年,他是“编外国家队”?再往下扒,发现他微博认证只有一句话——“学者”,连个大V都没申请。可每次国际热搜一爆,他准踩着七彩祥云出现,西装皱巴、领带歪、语速飙到180,像开挂的弹幕,把对面主持人噎到提词器冒烟。 有人调侃:高志凯就是中国外交的“野生奥特曼”,专打各种不服。我琢磨,这比喻不夸张。奥特曼还得靠光之国给能量,他倒好,一个人就是发电站。去年英国节目聊新疆,主持人扔出“强迫劳动”老梗,他直接掏手机,现场晒新疆棉农的支付宝流水:“看好了,采摘季月入两万五,你给我找这么高薪的强迫?”弹幕瞬间刷满“666”,主持人口音当场被带回伦敦郊区。 更离谱的是,他连出场费都不要。BBC内部员工爆料:请高志凯比请本国议员还便宜,包个商务舱加两百镑盒饭就行。对方制片人私下嘀咕:“他图啥?”高志凯自己笑:“图个爽。”一句话,把“国家名片”干成“个人爱好”,顺带帮中国省了几百万公关预算。 我朋友圈有师妹在清华旁听他的课,说老高上课背个双肩包,矿泉水瓶里灌白开水,一开PPT全是自己画的地图,颜色辣眼睛,箭头粗到能当拐杖。讲到激动处,一脚踩板凳上:“同学们,记住!国际法不是圣经,是菜谱,谁掌勺谁定口味!”底下哄笑,他却板着脸:“别笑,今天你不学菜谱,明天别人就给你喂屎。”毒鸡汤混着北京腔,期末选课系统直接挤爆。 可也有人嫌他“太野”。某次智库内部会,年轻研究员小心翼翼提意见:“高老师,您老这么硬怼,会不会给外交添乱?”他翻白眼:“添乱?添的是痰!痰不咳出去,肺就烂了。”一句话把会议室冻成冰窖。第二天,那研究员递辞职信,说“道不同”,他耸肩:“慢走,门口有垃圾桶。”毒是毒,可细想,三十年前他就是参赞,要是真圆滑,早混成副部了,至于现在单枪匹马? 我爹是老兵,看了他视频,一拍大腿:“这小子像极我们连长,没军衔,却敢带人冲山头。”老爷子不懂英文,让我翻译,我翻两句就卡壳——高志凯连珠炮似的典故,从《尼布楚条约》蹦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索性瞎编:“他说,南海是老祖宗留的宅基地,谁拿假房产证来,直接糊脸。”爹听得过瘾,连夜拉我喝二锅头,醉醺醺嘟囔:“国家就得有几个这样混不吝的,不然谁都敢骑墙头拉屎。” 可我也犯嘀咕:个人英雄主义,到底靠不靠谱?一次直播,他硬刚澳记者,情绪飙太高,血压爆表,当场扶桌喘。弹幕刷“高老师别倒下”,他摆摆手,接着吼,下播后被救护车拉走。医生警告:“再这么玩,心梗伺候。”他出院第二天,又飞新加坡,机舱里啃面包,空姐认出来,小声问:“高先生,这么拼干嘛?”他咧嘴笑:“我不拼,下次轮到你被掐脖子。”空姐瞬间红了眼。 这大概就是他的“参赞后遗症”——头衔停在参赞,心气却冲到大气层。外交圈有句黑话:“参赞是天花板,副部是地板。”他倒好,直接把天花板掀了,自己搭梯子上天。有人替他惋惜:“当年要是忍一忍,现在起码大使。”他听了一乐:“大使?大使得听稿子,我现在自己写稿子,还顺便改剧本,爽翻。”一句话,把体制内外的落差,踩成跳板。 我算了下,过去一年,他在境外节目露面六十多次,胜率目测九成。剩下那一成,是印度阿三死活不听“高志凯线”,他下台后自嘲:“对牛弹琴,不如回家练瑜伽。”可第二天,又录了条英文短视频,标题直接@印度总理:“不服?来辩论,我等你到十二点。”网友笑疯:“这是把国际舞台当村口大槐树,约架约到推特上。” 说到底,他就像一枚野生信号弹,不在编制,却照亮战场。你嫌他亮得刺眼,可真到黑夜里,又盼他赶紧升空。哪天他累了,炮筒哑了,我们或许才发现:原来“高志凯”三个字,早已成了心理安全垫——有他在,就知道中国还有人敢单挑全世界,而且不占公家工资名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10xxx00
他也能顶5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