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流着泪看完主席发来的电报,在董必武的一再劝说下,渐渐止住痛哭,但依然流着泪

轩叔观察 2025-10-25 13:30:54

周恩来流着泪看完主席发来的电报,在董必武的一再劝说下,渐渐止住痛哭,但依然流着泪问:“我父亲的遗体呢?”[无辜笑]   1942年7月刚做完手术出院的周恩来,在重庆红岩村得知父亲周劭纲已于三日前病逝,这位革命家情绪难以自抑,收到延安发来的慰问电文并经董必武等人劝慰后,他首先询问的是父亲遗体的下落。   周劭纲生于1874年,曾考过秀才,也捐过“国学生”的功名,但在动荡时局下,这些身份未能带来稳定生活,他长期在各地担任师爷、文书等职务,月收入始终未超过三十元,周恩来曾表示,父亲虽清贫,却教会了他为人正直的品格。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遭通缉,周劭纲明知危险,仍留在上海协助儿子进行秘密联络工作,这位平凡的父亲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着儿子的理想。   周劭纲一生坎坷,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病逝,因无力承担厚葬费用,灵柩在庙庵中停放了二十余年,此事成为周劭纲难以释怀的遗憾。他终身未再娶,始终随身携带妻子的画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年近古稀的周劭纲失去固定居所,1938年他前往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投奔儿子,1940年秋随办事处迁至重庆红岩村后,他主动承担起看守大门、打扫院子的工作,闲暇时他为工作人员读报、朗诵唐诗,与大家建立了深厚感情。   1942年6月底周恩来因小肠疝气住院治疗,7月5日周劭纲突发高烧,期间他多次询问儿子去向,但周围人未告知实情,7月10日这位68岁的老人因病去世,考虑到周恩来术后需要静养,董必武和邓颖超决定暂缓告知消息,并将老人安葬在歌乐山下。   三日后周恩来出院回到红岩村,从工作人员异常神情中察觉到异样,经再三追问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这个噩耗让他瞬间面色苍白,几乎无法站立。   悲痛之余,周恩来向延安报告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毛泽东回电慰问,嘱咐他保重身体,董必武亲自将电文送至周恩来手中,情绪稍平复后,周恩来立即询问父亲遗体的安置情况,得知已经安葬,他坚持前往墓地祭拜,在墓前,他郑重地叩首三次。   此后多年周恩来始终将父亲的照片珍藏于随身皮夹中,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最繁忙的时期,每年7月10日父亲的忌日,他都会独自静默追思。   1976年元旦病重的周恩来请邓颖超取来珍藏父亲照片的皮夹,久久凝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向祖国山河。   董必武曾评价,周恩来用一生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但在这位伟人心中,始终保留着对父亲最朴素的情感。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到这段历史真的破防了,原来周总理也有这样柔软的一面,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心疼父亲的儿子,这反而让他更伟大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细节,皮夹里一直放着父亲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人感情都很含蓄,但这份思念却持续了一辈子,想想现在自己因为工作忙,有时候对父母的关心真的不够,挺惭愧的。”   “‘我父亲的遗体呢?’这句话真的太扎心了,自己刚做完手术,身体还那么虚弱,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父亲的后事,这种孝心,超越了个人的病痛,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历史书上的伟人形象总是很宏大,但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背后真实的情感世界,正是这种对家人的小爱,才更能体现他们为国家牺牲和奉献的大爱,真的太不容易了。”   “一边是重病的身体和丧父的巨痛,一边是国家和革命的重担,真难以想象他是怎么扛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意志和情怀,是我们这代人需要好好理解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看完周总理这段感人至深的往事,以及他和父亲之间这份深沉却克制的亲情,您认为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最能从中学到的、关于处理家庭与事业关系的宝贵启示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