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功劳有多大?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多年,北宋使臣苏辙出差时发现,当地汉人全剃了

阿皮历史库 2025-10-25 09:29:53

朱元璋功劳有多大?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多年,北宋使臣苏辙出差时发现,当地汉人全剃了契丹发型,穿胡服说胡语,跟中原人完全两样。西北更惨,“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诗句听过吧?晚唐时期,河湟汉人连母语都丢了,归义军苦苦支撑百年终究湮灭。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铁血、专制、残忍,但如果辩证看待,他的功劳其实也相当大。     从一个放牛娃、和尚到建立大一统的明王朝,他结束了元末百年的战乱,也终结了中原王朝四百多年来对北地的屈辱,朱元璋正是那个让汉文明重回中心的人。     公元936年,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援助,干脆把燕云十六州送了出去,这一割,让整个华北防线崩了。     那片地方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是中原和北方草原的分界,一旦丢了,草原骑兵能轻松南下。     自那以后,宋朝两百多年都缩在长城以南防守,几十万军队、巨额军费,却始终无法收回那片土地。     话说宋朝苏辙出使契丹时,看到当地的汉人已经剃成契丹发型、穿着胡服、讲胡话,顿时震惊不已,这意味着,不仅是土地失了,人心和文化也跟着变了。     中原王朝的百姓知道这个痛,从宋太祖到宋太宗几次亲征,全都失败。     这种挫败感,延续了四个多世纪。     如果说北方是汉族文明的伤口,那么西北的河湟地区则是文明断层的另一面镜像。     7世纪以后,吐蕃崛起,征服青海、甘肃一带,并推行强制同化,连当地汉人都被迫改说藏语,用诗人杜牧的话来说,那时“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被占领一百多年后,这些地方几乎成了吐蕃的边疆。     这时候,敦煌的张议潮站出来了。     他在吐蕃统治下长大,后来起兵反抗,把瓜州、沙州、肃州收回来,重归唐朝,建立了归义军。     归义军势力延续了两百年,撑起了西北最后一块汉文化的灯火,但到了五代十国,它们终究还是被更大的乱世吞没了。     到了元末的时候,中原局面是什么样?南方被战乱割裂,北方是蒙古统治下的边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仍然在元人手里。     那时的中国,其实还处在外族统治的尾声中。     朱元璋的崛起,则是整个汉民族文明的反弹。     1368年,他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一年之内就攻下元大都,重新收回燕云十六州,从石敬瑭割让到收复,这一等就是四百多年。     北宋那些穷尽国力都没做到的事,被他轻描淡写地解决掉,这不是运气好,而是时代变了。     他上承的是民族复兴的势能,下有红巾军起义积蓄的力量,外部则是蒙古帝国彻底衰败。     朱元璋能抓住机会,这是战略眼光的体现。     另一方面,朱元璋的治国方式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重启系统”的作用。     洪武年间他推行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解放奴婢这些政策,把元末被破坏殆尽的农业社会重新恢复过来。     他制定《大明律》,对贪腐严惩,恢复基层秩序,并设立锦衣卫加强中央集权。     很多人批评他严苛甚至残忍,但从国家秩序角度看,他做的其实是一种“储能式”建设:先稳社会,再谈开放。     他掌权时,国家的生产力从元末饥馑状态回到了可持续水平,那时的明朝人口、物资、社会秩序,已经不再摇摇欲坠。     毛主席在评价历代统帅时,说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     教员的话当然是有依据的,朱元璋的战略判断和动员力都极强,他明白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     可惜他晚年的多疑让诸多功臣被清洗,也引发了后人争议,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无论如何,汉民族经历了数百年的屈辱、同化、丢地、吞并,中华文明都在他这一刻重新找回了方向。     从此那片被契丹、金、蒙古统治了几百年的燕云地带,又一次说起了汉语、穿回了汉服,如若不然,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

0 阅读:35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