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脸丢到家了!安徽一男子给儿子办婚礼,现场红绸挂着、鞭炮响着,亲戚朋友围着道喜,正热闹得不行,突然冲进来个大姐,堵在门口就喊“还钱”,瞬间把喜庆劲儿全冲没了! 这位大姐可不是没事找事。七年前,男子李某急着用钱,求到邻居大姐头上。大姐心一软,自己日子也紧巴,还是凑了一万块借给他。一万块在农村不是小数目,得卖三千斤麦子,晒好几个大太阳才能挣回来。谁能想到,钱刚到手,李某就把大姐的电话微信全拉黑了,整整七年躲着不见人。这次听说李家办喜事收了八万礼金,大姐才咬着牙找上门。 婚礼现场正热闹,厨房飘着红烧肉香气,记账先生忙着点钞票。大姐刚提还钱,李某当场翻脸:“存心来触我霉头是吧?”宾客们端着酒杯看热闹,大姐追着新郎官满院子转。李某冲着宾客嚷嚷:“我的面子不值这1万吗?” 这话可把大伙儿听愣了——你真在乎面子,能干出借钱不还还拉黑的事? 农村社会最讲究“人情脸面”,可李某完全搞错了方向。他以为在喜宴上被讨债是丢面子,却没想过真正的面子是靠诚信垒起来的。那些端着酒杯的村民心里跟明镜似的,早就把这家人的底细看得透透的。有人放下手里的活打算离开,私下议论纷纷。一个在婚宴上都能理直气壮赖账的人,以后村里谁还敢跟他打交道? 这事儿掰扯起来简单。按《民法典》规定,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就算没写借条,有转账记录、证人证言也能当证据。法律可不会惯着老赖,去年河南有个老赖在儿子升学宴上被强制执行,法官当场划走礼金还债。现在全国联网查财产,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换个角度想,大姐选择在婚礼上讨债也是被逼无奈。李某躲了七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平时根本找不着人。她甚至还在婚礼上随了300块份子钱,想着典礼结束后再好好聊,结果婚礼一结束,李某脚底抹油——溜了。要是李某早点主动沟通,何至于闹到这步田地? 这场婚宴上的闹剧,照出了农村诚信体系的裂痕。传统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变成了“好借不还,再借没门”。当互助的情分被一次次消耗,最终受损的是整个村子的信任基础。下次村里再有人急需用钱,谁还敢轻易伸出援手? 说到底,信用比金子还金贵。李家今天收的礼金可能不少,但失去的邻里信任,花再多钱也买不回来。刚进门的新娘子看到婆家这般作派,心里该是什么滋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