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男子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普通老百姓买机票车票需要实名认证,买电话卡更需要实名认证,我就想问问各大运营商,电信诈骗的虚拟号码为什么就查不到他们的实名呢?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首先得弄明白虚拟号和咱们平时用的电话卡不是一回事。咱们手里的手机号都带张实体SIM卡,是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大运营商直接发的,2013年就开始强制实名,办卡时必须本人到场,身份证刷机器,人脸对着镜头拍,一步都不能少,所以出了事能顺着号查到人。 可虚拟号没有实体卡,是靠互联网技术弄出来的号码,大多是些叫“虚拟运营商”的公司在卖,这些公司不像三大运营商那样有严格的线下审核流程,很多时候全靠线上提交资料,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更关键的是,虚拟运营商的监管标准和基础运营商差着一截,三大运营商敢马虎吗?一个实名漏洞就能罚到肉疼,但虚拟运营商里混着不少“小作坊”,资质参差不齐,有些连审核系统都是半摆设。 就像上海有位李女士,去年夏天找了个“App充场”的兼职,一天给200块报酬,结果半年后去营业厅办业务,发现自己名下多了28个虚拟号,涉及8家不同的虚拟运营商。 这些号要么是只能收发验证码的“注册卡”,要么是能疯狂发短信打电话的“电销卡”,其中一个162开头的号码,光6月份就发了1500多条短信,平均每天30多条,李女士自己却一无所知。 这就是虚拟号实名的猫腻——骗子找“地推”用小恩小惠套取普通人信息,再批量注册虚拟号,相当于用别人的身份给诈骗工具“上户口”,真查起来,户主都是无辜的普通人。 更离谱的是,有些虚拟号连“假身份”都不用,直接靠运营商内部的漏洞“隐身”。贵州就破过这么个案子,某通信公司的员工刘某私自拉了根网线,在系统里搭了个特殊通道,能让那些没实名的空号通过短信验证,短短几个月就帮骗子发送了805万条注册短信,涉及397万个号码,其中45个用这些号注册的微信账号直接参与了诈骗,三个犯罪集团光违法所得就捞了4000多万。 这哪里是实名不严,简直是有人直接给骗子开了“后门”。还有些虚拟号压根不是正规虚拟运营商发的,而是用物联网卡改的。 物联网卡本来是给智能设备用的,比如共享单车、智能电表,按理说不能打电话发短信,更不用严格实名。 但江苏警方去年端了个窝点,6个人违规卖了40万张物联网卡,运营商工作人员明知申购资料是假的,还把这些卡都拉进“白名单”逃避监管。这些卡被层层转卖后,骗子拿它登录微信冒充领导诈骗,有个受害者一下就被骗走5万。等警方顺着号码查,源头早就被转卖了七八手,根本找不到真正的使用者。 虚拟号的产业链早就成了气候,形成了“地推收信息—号商批量注册—买家用于诈骗”的三级架构。 地推的人在菜市场、小区门口摆个摊,送桶油、给袋鸡蛋,就能骗走老年人的身份证信息;号商用这些信息注册几百上千个虚拟号,再以每个十到几十块的价格卖给诈骗团伙;诈骗团伙用这些号打电话、发短信,骗完就扔,跟“一次性餐具”似的。 去年山东东营警方就捣毁过这么个链条,受害者全是不懂智能手机的老人,他们的信息被卖来卖去,自己还蒙在鼓里。 技术上的花招更让人防不胜防,现在的虚拟号能通过VOIP技术伪装成任何地区的号码,甚至能显示成银行、快递的官方号,打完电话就立马注销,轨迹都留不下。 更气人的是,三大运营商的系统能拦截诈骗电话,但虚拟号的信号五花八门,拦截系统经常“认不出”,等识别出来,人家早就骗完跑路了。 监管跟不上也是个大问题。全国有上百家虚拟运营商,有些小公司连专门的审核人员都没有,全靠系统自动过审,骗子随便填个假信息就能过。 就算查到违规,处罚力度也不大,关停几个号码、罚几万块钱,对赚得盆满钵满的黑灰产来说根本不算事。 最讽刺的是,咱们普通人办张电话卡要“刷脸、签字、留指纹”,差一点都办不成,可骗子的虚拟号却能“隐身”“变脸”“跑路”,啥限制都没有。 去年一年,全国因为虚拟号诈骗的案子就有十几万起,涉案金额超百亿,很多受害者被骗后想查号码源头,结果要么查到无辜的普通人,要么查到早就注销的空号,根本找不到真凶。 说到底,实名制这把“安全锁”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虚拟号产业链配了太多“万能钥匙”,而监管的“摄像头”又没照到每个角落。 虚拟运营商把审核当“走过场”,黑灰产把别人的身份当“垫脚石”,技术漏洞成了骗子的“保护伞”,最后吃亏的却是规规矩矩实名的普通人。 这事儿要想解决,不光要把虚拟运营商的审核门槛提上去,还得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盯紧了,让骗子没地方藏、没工具用。不然,普通人守着规矩实名,却要被匿名的虚拟号欺负,这实在寒了老实人的心,也辜负了实名制本该有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