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专家戴旭,抛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中美真有一天刀兵相见,中国完全可以主动“壮士断腕”,腾挪东部经济,把重心往西部一转,以此换取美国在亚太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布局崩盘。 戴旭的论点建立在美国亚太部署的“高成本陷阱”之上。美军在西太平洋维持着日均耗资1.8亿美元的军事存在,其核心优势依赖于关岛、横须贺等前沿基地。 若中国将长三角、珠三角的部分高端制造业向成渝地区转移,美军现有打击体系的效费比将急剧下降。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思路,实则延续了毛泽东时代“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的智慧。 更精妙的是对美元体系的侧面打击。东部沿海聚集着中国60%的外向型经济,这些资产同时是美元循环的关键节点。主动进行战略收缩,反而能减少在金融战中的暴露程度。2015年股灾时资本外流的教训表明,经济布局过度集中沿海存在系统性风险。 成渝地区已具备战略接替条件,2025年成渝经济圈GDP总量突破12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3万列,重庆果园港集装箱吞吐量跻身长江内河港前三位。这种陆权复兴,为经济重心西移提供物理支撑。 国防科技工业的西迁早已悄然进行。绵阳风洞群、西昌卫星中心、成都飞机设计所构成“西部创新三角”,歼-20部分研发任务就在成都完成。这种产业基础,使西部不仅能承接传统制造,更能孵化战略新兴产业。 美国亚太防线存在“距离悖论”:前沿基地越靠近中国,越容易遭受精确打击;后撤则失去干预效力。关岛安德森基地距离中国约3000公里,正好在东风-26导弹的“舒适射程”内。若中国将战略目标西移,美军必须重新调整基地布局,这种调整成本将高达数千亿美元。 更棘手的是盟友信心问题,日韩等国允许美军驻守的前提,是其能提供有效保护。若美军基地自身难保,同盟体系可能生变。戴旭的构想正是瞄准这种连锁反应。 苏联在二战期间将1523家工厂迁往乌拉尔山以东的成功经验,证明战略纵深的价值。但当代战争形态已变:数字化产业迁移比传统工业更复杂,但受地理约束更小。华为将研发中心迁往西安的经验表明,高科技产业西移具备可行性。 更近的案例是2022年俄乌冲突。俄罗斯将央行黄金储备迁往乌拉尔地区,有效抵御了金融制裁。这种资产分散策略,为中国提供了现代版参考。 东部经济暂时收缩可能使GDP损失3-5%,但西部增长可弥补部分缺口。关键是保住产业链核心环节:芯片设计留在上海,制造可放在西安;汽车研发留在长春,新能源电池生产可转移至青海。这种“头脑在东,身体在西”的模式,能平衡安全与发展。 更长远的是国内市场培育。西部4亿人口蕴藏巨大消费潜力,经济重心西移将加速内循环建设。这种转型,恰与“一带一路”陆权战略形成共振。 人口随产业西移需要精细安排。雄安新区建设经验显示,基础设施先行可减少社会震荡。成渝地区已建成1.5万公里高铁网,医疗教育资源接近东部水平。这种软环境建设,使人才西迁更具可行性。 更关键的是农民安置。西部耕地资源丰富,可发展现代农业吸纳转移劳动力。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经验表明,现代农业能创造高质量就业。 经济重心西移可能引发周边国家战略调整。俄罗斯可能加快远东开发,印度或强化喜马拉雅防务。但这种连锁反应未必不利:中美脱钩压力减小后,欧洲可能更愿与中国合作。 微妙的是东盟态度,中国减少海洋取向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压力可能减轻,这有利于构建更平衡的地区关系。 西部发展将催生新技术需求。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需要突破高海拔提取技术,这种需求倒逼创新。西藏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可能推动超高压输电技术革新。 更深远的是科研环境改善。西部较低的人口密度和电磁环境,适合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等科研设施。这种基础研究突破,将为长期竞争力注入动力。 戴旭特别强调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作用。三江源保护区每年向下游输送4000亿立方米水资源,这种战略资源的价值远超经济指标。西部开发若与生态保护结合,可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十四五”规划建设的8个西部陆港已形成枢纽网络。下一步可先将战略储备物资西移,然后过渡到高端制造,最后引导金融服务跟进。这种分阶段推进,能控制风险。 更聪明的是差异化定位。云南可面向东南亚,新疆对接中亚,成渝辐射欧洲,形成多向开放格局。 结语:战略主动权的重新夺取 戴旭的构想看似激进,实则是摆脱被动应对的创新思维。在中美博弈长期化的背景下,以空间换时间、以布局谋主动,可能开辟出新的战略路径。这种思考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立即执行,而在于打破思维定势,为大国博弈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资料: 戴旭:美国对华战略包围与中国的应对.--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