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心中怀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要为中国研制自己的导弹,第二年冬天,他前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考察时,向负责接待的陈赓大将提出了一个特别请求:希望与两位昔日的学生见面。[ok] 当时的哈军工属于高度保密单位,钱学森的访问需要特殊批准,陈赓大将得知后专程从北京赶回哈尔滨陪同。 在招待所里,钱学森见到了庄逢甘和罗时钧,这两位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共事的学者,如今都在哈军工执教。 庄逢甘负责空气动力学教学,实验室里仅有两台二手离心机,罗时钧正在编写新中国第一本空气动力学教材,这次会面让钱学森深入了解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人才储备情况。 一九五六年二月,钱学森在向中央提交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中,特别将庄逢甘、罗时钧列为核心人才,强调空气动力学对导弹研发的重要作用。 当时各科研单位都急需技术骨干,人才调配面临诸多困难,在一次协调会议上,陈赓率先表态,要求军队优先支持,从哈军工调拨五名教授。 这一决定得到周恩来总理支持,特批国防部五院可以优先选调人才,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庄逢甘、罗时钧随团队来到北京西郊,开始了创业历程,当时整个研究院连一枚真导弹都没有,钱学森亲自编写教材。 每周讲授《导弹概论》,庄逢甘负责空气动力学课程,罗时钧参与教材编纂工作,为了建造风洞,科研人员带着学生去废品站寻找材料,在空地上搭建简易模型。 计算数据时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完成,经过三年努力,新中国第一个低速风洞终于建成,为东风一号导弹提供了关键的气动参数。 一九六零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这些科研人员见证了心血结出硕果,他们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钱学森将知识传授给庄逢甘、罗时钧,他们又培养出更多年轻人才,形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哈军工系。 他们创造的“理论计算、风洞试验、飞行验证”三结合方法,确保了在苏联专家撤离后,中国航天事业依然能够自主发展。 看到了钱老的事迹后,网友们也坐不住了纷纷掀起了一波热聊。 “我爷爷当年在哈军工当过技工,他说钱学森来考察时,对设备的简陋一句没抱怨,就反复问‘这里的学生能不能跟上国际前沿’现在才懂,他找庄逢甘、罗时钧,其实是找能一起扛事的人。” “理论算一遍、风洞吹一遍、飞行试一遍,庄逢甘这三步法至今还是我们所的黄金准则。” “老一辈用算盘算出导弹参数,现在有超算反而容易陷入数据依赖,有时候真该学学他们‘土法上马’的智慧。” “钱学森到哈军工先不见设备,直奔学生,他清楚中国导弹的答案不在仪器里,而在这些憋着劲的人脑子里,这种识人眼光,才是大师的格局。” “钱学森当CTO精准挖人,陈赓搞定资源,周恩来给尚方宝剑,从零到一搞出导弹,只用了四年!说明关键不是资源多少,是方向感和执行力。” “给学生讲钱学森故事时,孩子们问为什么这些人要回来受苦,我展示庄逢甘用二手离心机的照片,说‘就像你们玩游戏,白手起家通关才是真大神’,孩子们瞬间懂了。” “钱学森到哈军工先不见设备,直奔学生,他清楚中国导弹的答案不在仪器里,而在这些憋着劲的人脑子里,这种识人眼光,才是大师的格局。” “庄逢甘和罗时钧先生的故事,是‘传帮带’最好的示范,钱学森把知识传给他们,他们又培养出一批院士,这种知识火种的接力,比任何单一技术的突破意义更深远,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您认为在当今时代,最应该向钱学森、庄逢甘那一代科学家学习的是什么?是他们的爱国情怀、战略眼光,还是在极端困难下的创新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