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开国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给我这个老红军安排个工作! 孔宪权1911年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穷苦农民家,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早早出去打工,受尽地主欺负。1928年他加入当地农民武装,1930年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那时候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在附近活动,他就投奔过去了。1932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克诚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对这个小伙子挺看重。进了红军后,他从普通战士干起,参加江西中央苏区的一到五次反围剿战斗,每次打仗都冲在前头,运气好,受伤好几次但总能捡回一条命。靠着战功,他一步步升迁,长征开始时已经是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的侦察参谋,负责探敌情这种高风险活儿,大家都叫他打不死的程咬金。 长征路上,四渡赤水那会儿,他多次带队出去侦察,远距离摸敌情。一次他探到娄山关的敌军部署,情报帮部队顺利推进。1935年2月26日,攻打娄山关时,他领着突击队直奔敌旅指挥所黑神庙。战斗打得激烈,双方近身肉搏,他枪法准,干掉好几个敌人。敌机枪扫过来,他的左腿胯骨连中6弹,几乎碎了。他忍着疼挪到掩体,继续还击,直到援军上来。战友把他抬到遵义老城一个教堂里,医生赶紧取碎骨包扎。胡耀邦也在那儿养伤,看见他的伤势吃了一惊。好在他体格壮,挺过来了。这仗后,杨勇他们都佩服他,说他命硬。 部队继续前进,几名战士抬着他走了两个星期,到贵州毕节黔西县,他的伤口开始感染。没法跟大军行动了,部队把他安置在当地一户富商家,留下300银元和医药费,还派医生和通讯员照顾。他就这样和队伍分开,躺了20个月才下地。伤好后,医生通讯员因为战乱失散了。富商家主不让他走,怕没人证明他照顾红军。他暂时留下,后来部队消息断了,他就流落在遵义一带。为了吃饭,他先挑扁担卖小货,渐渐学做泥瓦匠,手艺不错,在当地有点名气。百姓知道他是红军,常找他要旧鞋旧衣当护身符,祈福治病。他就这么在贵州扎根,过着普通日子。 1950年,孔宪权在报纸上看到贵州军区的事儿,认出司令杨勇和政委苏振华是自己老团的领导。他赶紧写信,说自己没死,虽然腿残了但身体还行,求组织给安排工作。杨勇他们收到信,在办公室看完后挺高兴,两人马上回信,说没想到你还活着。事儿传开,黄克诚他们也知道了,都觉得开心。杨勇回信里说,新中国刚成立,你算失踪的,党籍没恢复,建议找黄克诚办手续。孔宪权按着做,又写信给黄克诚,讲了受伤和后来的事儿。黄克诚核实了,确认他在娄山关的功劳。胡耀邦和他老乡,在遵义同养伤,一直有联系,也帮着关注。几个人讨论后,上报情况,过程有好几轮信件和档案查证。 黄克诚他们上报后,组织批准恢复孔宪权的党籍。1950年下半年,他被任命为遵义第七区副区长,管地方事务,参与基层组织工作。1952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开始筹备,他进工作组,负责收集资料和布置场地。小组在会址周边查勘,整理历史物件,他提供长征回忆,帮确认细节。他们修建筑,摆展品,确保反映会议过程。1955年2月,省文化局任命他兼任纪念馆馆长,还继续做遵义图书馆副馆长。10月1日,馆开张,他主持仪式,给参观者讲展陈,介绍娄山关战斗。 在馆长位子上,他干了很多年,管日常,还收集革命文物,访谈老同志,积累上百万字资料和上百件东西,出了书《红军长征在贵州》。他给年轻人讲革命史,当活教材。腿残了,走路跛,但工作没耽误。1988年他去世时,胡耀邦和七大军区发了唁电。他的一生,从穷小子到红军英雄,再到民间瓦工,又回组织,挺接地气的,靠自己坚持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