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商务部公告时我直接坐直了 —— 何立峰副总理明天就要率团赴马来西亚谈经贸,距离特朗普威胁加征 100% 关税只剩 8 天,这简直是 “刀尖上的谈判”!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次磋商距日内瓦会谈刚好卡在 90 天关税缓冲期的节点上,美方突然松口重启对话,背后藏着太多门道。
先看最刺激的博弈:美方曾放话要对所有中国商品加税,转头却主动坐回谈判桌。这反转早有伏笔 ——9 月马德里会谈刚达成 TikTok 框架共识,美方 20 天内就甩出 20 项打压措施,甚至把中企子公司全拉进实体清单。直到中方出台稀土管制,卡住全球半导体和军工的 “脖子”,美方才终于收敛锋芒。现在双方关税仍维持在 50% 对 30% 的高位,这轮谈不拢,你的手机、汽车可能都要涨价。
清华大学达巍教授的分析戳破关键:美方这次让步绝非心软。一方面中国经济扛住了关税冲击,资本市场稳如磐石;另一方面美国物价承压,债市和美元地位都受波及,根本耗不起。但要警惕 “缓兵之计”—— 日内瓦会谈暂停的 24% 关税只是延后,90 天后若谈崩,税率可能飙到 74%,那中美经贸真要 “脱钩” 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谈判桌上的隐形战场:芬太尼关税为何迟迟不动?34% 的 “对等关税” 会不会彻底取消?中方手里的稀土牌怎么打?要知道,中方管制从不是 “卡脖子”,民用和人道用途全豁免,反倒美方滥用 “长臂管辖” 才是供应链的最大破坏者。
其实咱们普通人最该关心这两件事:若关税下降,进口车和美妆可能降价;要是谈崩,出口企业订单会受影响。达巍教授说得实在:现在只是 “好的开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