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估计万万想不到,自己绞尽脑汁从中国台湾地区“抢”来台积电,到最后竟然白忙一场,此外曾大言不惭的张忠谋也受到了教训,朋友们知道发生什么了吗?很有点喜剧色彩 这场充满“黑色幽默”的闹剧,得从2020年特朗普任内说起。 2020年5月,于特朗普施压之下,台积电首度宣布豪掷12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筹建晶圆厂。此举措仿若一幅磅礴画卷渐次铺展,正式开启了其“赴美搬迁”的宏大序章。 此后五年间,台积电四次追加投资:2023年因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增至400亿美元,2024年4月为拿补贴扩至650亿美元,直到2025年3月3日,魏哲家与特朗普在白宫共同宣布再投1000亿美元,总投资额飙升至1650亿美元,计划新建三座晶圆厂、两座封装厂和一个研发中心,堪称美国史上最大单笔外资投入。 就在台积电野心勃勃推进扩张时,2025年10月16日,魏哲家还在法人说明会上高调表态,要加速亚利桑那工厂的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甚至计划将30%的2纳米以下产能放在这里。 可仅仅一周后,10月23日外媒就曝出致命短板:该厂的稀土库存只够维持30天,若无法及时补货,刚于2024年底量产的4纳米产线将直接停摆,连苹果A18芯片订单都可能违约。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3年3月张忠谋接受采访时的狂言还言犹在耳。 他不仅宣称“台湾芯片技术领先大陆5-6年,10年内仍能保持优势”,还支持美国限制大陆半导体发展,甚至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 如今,台积电美厂陷入稀土困境,发展受阻。早在2025年10月22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便一针见血指出:民进党当局将台积电当作“投名状”轻易奉送,才致使局面如此不堪。 特朗普费劲五年“抢来”的千亿投资,眼看就要栽在稀土上。 首先,张忠谋的“技术霸权论”被彻底戳破。 他口中的“核心技术”,终究躲不过“工业维生素”稀土的制约。 芯片制造里,EUV光刻机的驱动系统要用到含钕、镝的磁体,晶圆抛光依赖铈基磨料,14纳米以下制程更离不开铕、钬等中重稀土,这些都不是台积电的技术能替代的。 2024年相关数据表明,台湾地区高达96.1%的稀土源自大陆。在岛内稀土消耗方面,仅台积电一家企业,其消耗量便占据了全岛总量的八成之多。 更关键的是,2025年10月9日大陆刚加码稀土管制,新增5类受控品种,把14纳米以下芯片制造纳入审批,台积电的3纳米产线刚好撞在枪口上。 这说明再牛的技术,脱离供应链也是空谈。 其次,特朗普的“抢厂计划”违背产业规律。 他只看到台积电的技术价值,却无视美国稀土产业的致命短板:本土几乎没有提纯能力,92%的稀土加工产能都在大陆,澳大利亚的矿砂也得运到大陆提纯,加拿大的项目要2030年才量产。 美国砸了15年、40多亿美元搞国产化,连高纯氧化物都造不出来。 这种只拼政治推力、不顾供应链基础的操作,从2020年逼台积电建厂时就埋下隐患,如今30天库存危机不过是必然结果。 最后,民进党当局的“媚美代价”终于显现。 从2020年配合特朗普推动首次投资,到2025年看着台积电把1650亿美元砸向美国,民进党高层还忙着“丧事喜办”。 可他们没算过这笔账:2024年台湾从大陆进口7000吨稀土,两岸本有成熟的供应链基础,如今美厂断供却求告无门。 国台办10月22日的回应说得透彻:半导体本可靠两岸合作发展,却被当成政治筹码折腾,苦果只能自己咽。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张忠谋2023年宣称“能制约大陆”,2025年却要为大陆的稀土发愁;特朗普花五年“抢”走台积电,最后被“不起眼”的稀土绊住脚。 这恰恰印证了全球化时代的铁律,没有谁能脱离产业链独善其身,违背规律的政治操弄终究会翻车。 对台积电来说,30天的库存倒计时已是警钟;对台湾产业而言,依附外部势力、割裂两岸供应链的路显然走不通。 唯有回到两岸合作的轨道,依托大陆的市场与供应链,台湾的优势产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