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李政道,你为什么不回国养老?如果回国的话,生活比在美国好多了!但是李政道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我不想给祖国添麻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政道去世的消息传来,很多人又开始讨论一个老话题:这位1957年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为什么一直没回国养老?有人说他是习惯了美国的生活,也有人觉得是国内给的条件不够好。 但真实情况是,当年确实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只有简单一句话:“我不想给祖国添麻烦。” 这话听起来像客套,但了解他做过什么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他最真实的想法,1978年,李政道回国讲学,看到台下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再想想国内科研人才的断层,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 光讲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得把这些好苗子送到国际顶尖实验室去见世面,第二年他就开始折腾CUSPEA项目,带着妻子秦惠䇹给美国53所大学写信,每封信都附上详细问卷,连研究生每周工作多少小时都要问清楚。 有美国高校质疑中国学生的水平,他直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生成绩单甩过去,用自己的学术声誉做担保。 就这样,从1980年到1989年,他帮915个中国学生拿到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了院士,有的扛起了国内物理研究的大旗。 有人觉得他这是瞎操心,放着清闲日子不过,非要累死累活地搞这些,但李政道心里明白得很,当时国内最缺的不是给老科学家盖别墅、配专车,而是能接班的年轻人。 如果他回国养老,按照惯例肯定得有专人照顾,医疗资源也要倾斜,这些钱和精力要是花在实验室和学生身上,能办多少实事? 他这辈子就是个实用主义者,1941年日本人打到上海,19岁的他背着书逃到江西赣州,住破屋子啃物理题,头顶时不时飞过敌机,也不肯在日寇占领区读书。 那时候他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国家要强大,得有人能挑起科研的担子,这个想法一直跟着他到晚年。 留在美国对他来说不是贪图享受,而是能发挥更大作用,他在国际学术圈的人脉和影响力,能帮国内高校对接顶尖资源,能把最新的理论及时传回国内。 有次国际物理学会不给中国年轻学者参会名额,他直接找主办方理论,硬是争取到了三个席位,这些事情,他回国当个被供奉的“国宝”是做不到的。 到了2010年前后,李政道都快90岁了,还在斯坦福的实验室里整理自己一辈子的科研笔记,说是怕以后国内学生用得上。 有国内高校请他当名誉教授,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别给工资,别搞特殊待遇,就想偶尔跟学生视频聊聊天,解答些问题。 曾经有个受他资助的学者回忆,第一次去美国见他,推开公寓门愣住了,墙皮有些斑驳,沙发用了十几年,书架占了半面墙,全是写满批注的论文。 李政道指着桌上的盒饭说:“吃完咱们聊课题,你那篇论文有个数据推导得再改改。”聊到深夜,临走时李政道塞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是攒下的零用钱,叮嘱他在国外别省着,好好搞研究,学完必须回去。 2011年,他把诺贝尔奖章、研究手稿、和爱因斯坦费米的通信全捐给了上海交大,建了个图书馆供人研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留给家人,他说:“给国家培养人才比什么都值钱。” 他用一生的积蓄资助年轻学者,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推动博士后制度建立,这些实打实的贡献,比回国住大房子有意义得多。 现在总有人喜欢用“回不回国”来衡量一个人的爱国程度,这其实挺片面的,李政道证明了,爱国不是看你住在哪,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他在国外几十年,心里装的全是中国的科研事业该怎么往前走,年轻人该怎么培养,这种“不给祖国添麻烦”的想法,不是客套话,而是他把每一分资源都想留给更需要的人,把自己的价值用在刀刃上。 这才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格局,他们经历过战乱,知道国家强大的不易,所以做事情特别实在,从不讲虚的,李政道这句淡淡的回应,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有分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科学报——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国时说,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