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要少运动?医生反对:秋季3种“静养”方式,反而加重病情 很多中老年人一到秋季血压升高,就以为“不能动”,怕一运动血压爆表。但医生指出,真正危险的并非运动,而是“静坐不动”。过度的“静养”,正在悄悄加重高血压的隐患。 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七成同时存在代谢紊乱或血液流变异常。当人长期久坐、缺乏活动时,血液循环减慢,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反而更难控制。“少动就安全”的观念,是典型的误区。西医研究发现,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伸展训练)可使收缩压平均下降5~10mmHg,这一效果与基础降压药相当。美国心脏学会(AHA)也将“规律中等强度运动”列入一级防控原则。 从中医角度来看,高血压被归入“眩晕”“头痛”范畴,多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或肾虚失调相关。若秋季贪图安静,体内阳气郁滞、气血不畅,反而使肝阳更易上扰。中医讲“动生阳、动生气”,适度活动即是养生之道。静养虽可暂时安神,但久静不动则阴阳失衡,血压难稳。 医生总结,秋季常见的三种“错误静养”方式是: 一、整日卧床追剧——体位改变迟缓,血液黏稠度升高,引发心脑缺血; 二、餐后立即小憩——胃肠血流集中,脑供血减少,易出现头晕目眩; 三、长时间伏案或打坐——胸廓扩张受限,交感神经持续紧张,使血压波动。 在治疗上,医生建议中西医可联合:西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利尿、平稳血压;中医可辅以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之法,配合针灸、八段锦等方式调和气血、疏肝解郁。两者结合能在稳压、护血管、调体质三方面形成互补。但仍需强调,用药应个体化,避免盲目叠加。 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更怕“静”,而非“动”。秋季气候凉爽、血管收缩活跃,正是调节血压的黄金季。保持规律、有度的活动,早睡早起,饮食清淡,是稳定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真正的养生,不在“静坐无为”,而在协调阴阳、动静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