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醒了!就算台湾愿意和平统一,台湾也不可能允许解放军对台驻军 台湾地区前民意代表郭正亮,近期在电视节目中直言,即便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社会也不可能接受解放军在台驻军。 这番表态可以说赤裸裸的揭开了双方的深层矛盾,驻军,可是成为两岸的一个障碍。 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删除了“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的表述,而台湾方面则出现将“一国两制”修改为“一国两治”的呼声,试图在名义统一前提下保留军事自主权。 这种根本性分歧,使得和平统一的想象面临骨感现实。 台湾多年来的“反共”教育和社会宣传,使部分民众将解放军视为“外来力量”。 即便在支持统一的人群中,也有相当比例认为驻军意味着“低人一等”,这种心态与台湾长期强调的“对等尊严”密切相关。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军事自主权背后的政治实质,台湾当局深知,一旦交出防务主导权,将彻底失去与大陆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 郭正亮提出的“一国两治”概念并非创新,其雏形可追溯至1980年代。 当时,台湾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沈君山提出“主权共享、治权分拥”模式,主张两岸在象征性国家框架下保持各自治理体系,包括自卫权和外交权。 这种思路的本质是试图以“一国”之名行“两制”之实,甚至暗含两个政治实体的构想。 大陆方面早已明确拒绝此类方案,因为其违背了主权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 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抗拒,民进党当局持续强化“抗中保台”叙事,将拒绝驻军与“捍卫民主”捆绑。 国民党内也是表面支持交流,但触及驻军底线时,便显露保留姿态。 2024年民调显示,若大陆坚持驻军,67.8%的台湾民众声称愿为“保卫家园”而战。 大陆方面的立场却日益清晰,军事专家王云飞指出,2022年白皮书删除“不驻军”表述是重大信号,反映大陆对台战略从“柔性争取”转向“刚性管控”。 因为在1980年代大陆曾承诺统一后可不驻军,但台湾当局未把握机会。 如今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大陆已将驻军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 台湾当局长期倚赖美国军售,2024年更是加大对“豪猪战略”的投入,试图通过不对称战力构建防御体系。 这种外部依赖使台湾产生“可拒止大陆”的错觉,但现实是美军介入台海冲突的代价已远超其承受能力。 大陆的军事现代化成果,特别是区域拒止能力,已极大削弱美国协防台湾的实际可能性。 和平统一与驻军问题并非绝对对立,但需要创新思维。 有分析认为,大陆或可接受过渡性安排:初期驻军规模可控,基地选址远离市中心,甚至以联合演习名义逐步推进。 但这类设想面临执行难题,台湾方面必然要求明确驻军时限和权限,而大陆不可能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台湾民众需要清醒认识到:拒绝驻军等于拒绝实质统一。 大陆方面反复强调,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绝非针对台湾同胞。 香港、澳门的实践表明,驻军不仅未影响高度自治,反而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但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两岸曾长期处于政治实体对立状态,这使得主权象征更具敏感性。 例如借鉴联邦制经验,在确保中央权威前提下设计特殊防务安排,或参照欧盟模式,建立两岸安全共同体。 但这些设想都面临同一挑战:台湾当局是否愿意放弃“完全自治”幻想,大陆是否接受差异化主权实践。 台湾方面常强调“民主协商”,但若将拒绝驻军作为前提,等于尚未谈判就先划定红线。 大陆方面则坚持驻军是统一后的必然安排,非协商事项。这种核心立场的碰撞,揭示和统之路的艰巨性。 对于普通台湾民众而言,需要超越政治人物的煽动性言论,理性评估两岸实力对比。 大陆经济体量已是台湾的20倍以上,军事实力代差持续扩大。 拒绝驻军虽满足心理需求,却无法改变战略失衡的现实。 大陆方面也需关注台湾民众的情感需求,驻军安排可考虑文化敏感性,如优先选拔闽南语、客家话官兵驻守,营区设计融入当地建筑风格,通过军民融合项目消弭隔阂。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台湾社会必须正视“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 多数国家虽表态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私下关注两岸如何化解驻军分歧。 俄乌冲突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台湾的案例可能成为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参照。 大陆方面提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需克服几十年对峙形成的信任赤字。 台湾方面则需认清:与其执着于驻军形式,不如聚焦统一后的实质权益保障。 驻军问题固然重要,但若因噎废食,错过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损失。 当台湾年轻人因政治对峙失去大陆市场机遇,当企业因壁垒无法共享科技红利,这些代价远超过驻军带来的心理冲击。 或许有一天,当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军事符号的意义将被共同繁荣的现实冲淡。 但那一天的到来,需要现在就开始构建互信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