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米汽车都卖到哪去了?》 打开交付数据:北京朝阳区最多,其次是深圳南山、杭州余杭、成都高新、苏州工业园。 全是写字楼扎堆、互联网大厂环绕的“新城”。 买它的不是小镇青年,而是被996掏空又不肯认命的都市白领。 他们不在意零百加速差0.5秒, 但在意—— 这辆车能不能在家长群里发出去不丢脸; 能不能在回老家时,让亲戚说一句“混得不错”; 能不能在加班到凌晨后,有一块屏幕还愿意温柔地说:“辛苦了,主人。” 小米SU7定价21.59万起,精准卡在“够得着的体面”边缘。 比Model 3便宜,比比亚迪高半级, 像极了一个中年程序员的人生定位: 不想跪,又飞不起来。 更关键的是“身份绑定”。 买它的人,手机是小米14,手表是小米S2,家里有米家空气净化器三台。 他们是少数把“生态互联”从口号变成生活的人。 车一启动,手机自动投屏,窗帘缓缓拉上,空调调到24度—— 这种“全链路掌控感”,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而传统车企卖的是出行工具, 小米卖的是——系统归属权。 你不是车主,你是MIUI宇宙的VIP用户。 你在工位上被领导骂完,回家路上语音喊一声“小爱同学,放周杰伦”, 至少有四亿分之一秒,你觉得这个世界听你的。 但最狠的一招,是社区参与感。 有人提建议“座椅太硬”,三天后雷军微博回应:“已反馈给工程师。” 哪怕改不改,你都觉得自己说了算。 这不像买车,像在参与一场大型开源项目—— 你是用户,也是共建者,甚至有点像股东。 可讽刺的是,这些愿为“参与感”买单的人, 正是现实中最没话语权的一群。 他们在公司做PPT,在家带娃,在群里抢充电桩, 唯独在小米汽车APP里,能大声说:“我想要HUD抬头显示加个自定义皮肤!” 所以,小米汽车根本不是卖给“需要车”的人, 是卖给那些—— 在现实里失语,却还想相信“我仍能选择”的人。 它卖在北上广深的高架桥下, 也卖进无数个深夜加班后的地下车库, 更卖进了中国中产摇摇欲坠的身份认同里。 你以为它卖的是智能电车? 不,它卖的是:在这个不把你当人看的世界里,唯一肯叫你‘主人’的机器。小米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