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供暖阀开了,南屋电炕我提前试了,恒温26度,您这就搬过来!”11月初,看着

聆听鸟语 2025-10-24 09:54:33

“妈,供暖阀开了,南屋电炕我提前试了,恒温26度,您这就搬过来!”11月初,看着手机里儿媳发来的视频,68岁的张阿姨放下手里的浇花壶,对着院儿里的月季花笑出了褶。每年冬天,她都会从城郊平房搬到儿子家过冬,今年儿媳的准备,又让她多了份意料之外的温暖。 张阿姨在平房住了快20年,房前30平米的小园子是她的“心头肉”。春天种番茄、夏天养茉莉、秋天收白菜,就连冬天窗台上都得摆几盆耐寒的多肉。可一到供暖前的“冷冻期”,平房里的低温总让她犯腿疼。“去年早晨起来,水杯里都结了层薄冰,”张阿姨笑着说,“儿子儿媳总劝我搬楼里,我怕添麻烦,一直没松口。” 今年刚入秋,儿媳李敏就开始为接婆婆住家做准备。最先改造的是南卧室,原本放着弹簧床的房间,被她换成了定制榻榻米电炕。“之前听婆婆说睡硬床舒服,电炕还能调温度,夜里不用怕她冷醒。”李敏特意选了浅米色的炕垫,摸起来软乎乎的,又不会像毛绒材质那样沾灰——她记得婆婆有轻微洁癖,家里永远收拾得一尘不染。 最让张阿姨惊喜的是窗台的布置。李敏特意去花卉市场挑了两盆金边吊兰,还从婆婆的平房里移栽了几株常春藤。“我妈总说看绿植心里敞亮,去年去她家,窗台上摆了五六盆吊兰,”李敏笑着说,“把她的花搬过来,让她在楼里也能像在自己家一样,侍弄花草不耽误。” 为了欢迎婆婆,李敏还提前约了小叔子和两个姑姐,准备办一场家庭聚餐。她特意去水产店挑了活鲈鱼——张阿姨牙口不算好,清蒸鲈鱼没刺还鲜嫩;又买了三斤肋排,炖上老家寄来的粘玉米,软糯入味,正合老人胃口。“我妈平时爱喝两口黄酒,我还温了一壶,”李敏说,“她就喜欢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孩子们围在身边,她比谁都高兴。” 搬家那天,张阿姨特意把平房里开得正艳的月季剪了几枝,用报纸包好带到儿子家。“这花在院里开得好,放楼里也能添点生气,”她一边把月季插进花瓶,一边跟李敏念叨,“你这孩子心细,电炕温度刚好,床单也软和,比我自己想的都周到。”李敏笑着帮婆婆整理行李,把她织了一半的毛线袜放在床头柜上——那是给小孙子织的,张阿姨说冬天穿暖脚。 饭桌上,清蒸鲈鱼鲜掉眉毛,玉米排骨汤香气扑鼻。小孙子趴在张阿姨身边,指着窗台的吊兰说:“奶奶,这花跟咱家的一样!”张阿姨夹了一块鲈鱼,笑着对李敏说:“比饭店做的还好吃,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小叔子和姑姐也不住夸赞:“嫂子想得太周到了,妈在这儿住,我们也放心。” “其实也没做啥,就是把婆婆的喜好放在心上,”李敏说,“她通情达理,平时也特别照顾我,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张阿姨也总跟邻居念叨:“我这儿媳比亲闺女还贴心,住这儿比在自己家还舒服。” 如今,张阿姨每天早上都会侍弄窗台上的花草,下午坐在电炕上织毛线袜,晚上跟一家人说说笑笑。“这个冬天不冷了,心里也暖乎乎的,”张阿姨说,“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强。”而李敏的暖心准备,也让网友纷纷点赞:“好婆媳都是双向奔赴的,这样的家庭太让人羡慕了!”

0 阅读:39
聆听鸟语

聆听鸟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