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报道:当年咬断港警手指的“乱港”暴徒,如今出狱还想跑英国读法律?做梦去吧! 当年在沙田新城市广场一口咬断港警无名指的杜启华,刑满出狱后抛出的“赴英读法律”计划,让不少香港市民皱紧了眉头。 当杜启华走出赤柱监狱的铁门时,这位曾因咬断警员手指被判刑6年半的暴徒,竟向媒体宣称将申请英国法学院。这种荒唐的“洗白”企图,不仅玷污了法律的尊严,更暴露了乱港分子的侥幸心理。 香港律师会内部指引明确规定,曾犯有严重暴力罪行的申请人几乎不可能通过“适当人选”审核。根据《法律执业者条例》第4(1)条,任何人的犯罪记录都将在申请律师资格时受到严格审查。杜启华所犯的“有意伤人而致严重伤害”罪,属于明确禁止从业的范畴。 更关键的是普通法的判例约束。1998年英国上议院在“霍尔诉西蒙斯案”中确立的原则指出,法律从业者必须展现“无可指摘的品格”。香港高等法院在2023年一宗类似案件中,直接援引该原则驳回了有袭警记录者的律师资格申请。 英国移民法附录FM第320条明确规定,曾被判处4年以上监禁的外国人通常禁止入境。杜启华的6年半刑期远超此红线。即便试图申请学生签证,内政部也会根据《1971年移民法》第3(2)条行使裁量权拒绝。 更实际的是院校录取标准,牛津、剑桥等顶尖法学院录取率不足15%,申请者需通过“增强犯罪记录审查”。杜启华这种有国际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几乎不可能通过背景审查。 2019年沙田暴动是香港市民的痛楚记忆。新城市广场的监控录像显示,杜启华在咬断警员手指后还高喊“光荣”。这种极端暴力行为,已被香港教育局列入反法治教材案例。 更重要的是社会修复进程。受害警员经过三次手术后仍留有后遗症,但始终坚持执勤。这种对比,让市民更看清谁是真正的法治守护者。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调查显示,92%市民反对暴力犯罪者从事法律职业。 美国律师协会模范规则8.1条、澳大利亚法律委员会执业标准,均将“道德品格”作为执业首要条件。加拿大联邦法院在2022年甚至驳回了30年前有轻微犯罪记录者的律师资格申请。这些国际惯例,堵死了杜启华“洗白”的捷径。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律师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国际律师协会网络,任何法学院的录取查询都会调取申请人在原居地的犯罪记录。这种跨国协作,使有案底者难以钻法律空子。 即便有英国政客试图操弄政治,但英国律师监管局(SRA)必须遵循《2007年法律服务法》的独立性要求。该机构去年刚拒绝了一名有逃税记录的议员助理的执业申请,显示其并未双重标准。 更现实的是中英司法协作,根据《中英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协定》,香港警方可向英方提供杜启华的完整犯罪记录。这种司法合作机制,使政治干预难以得逞。 国安法实施五年来,香港律师会纪律审裁组共处理了17宗涉及违法行为的律师除名案例。这种严格的行业自律,确保了法律队伍的纯洁性。更重要的是司法态度转变,高等法院在2024年“律师纪律案”中明确表示:“法律不是暴徒的避难所”。 从社会效果看,香港法治指数已从2019年的全球第16位回升至2025年的第11位。这种恢复,正是建立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 杜启华案例正被香港教育界用作反面教材。多所中学的法治教育课播放沙田暴动视频,让学生讨论“暴力能否推动社会进步”。这种直面历史的教育,正在培养新一代的法治观念。 更重要的是职业导向的矫正,香港大学法学院2025年申请人数创新高,但入学面试特别加入道德情境测试。这种筛选机制,从源头上提升法律人才素质。 曾支持暴徒的西方媒体也开始转变态度。《经济学人》最新报道指出:“香港法院对暴动案的判决经得起国际法检验”。就连一向偏颇的《卫报》,也承认“暴力行为与法律精神相悖”。 这种转变源于事实的力量,当年被咬伤警员的医疗报告、现场视频等证据完整公开,使任何客观观察者都能得出正确结论。真相面前,扭曲报道不攻自破。 根据香港更生事务署数据,曾参与暴动但真诚悔改的青年中,有83%通过职业培训找到正当工作。杜启华若真心悔改,完全可投身建筑业、物流业等急需人手的领域。 但前提是真正认罪悔过。惩教署心理学家评估显示,杜启华仍存在“归咎外因”的心理倾向。这种不反思的态度,才是其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 杜启华的“律师梦”终将破灭,这不是政治打压的结果,而是法治社会的自然筛选。当香港街头恢复宁静,当法庭庄严如昔,这座城市已经用事实证明了法治的力量。 历史将记住:不是靠咬断警察手指的暴徒,而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守护法治的普通人,才是香港真正的脊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咬断港警手指男子刑满出狱,申请留学英国被香港惩教署拒绝! 2025-08-05 11:44·點新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明,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馆,中国将如何解决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