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战,共计打了8个多月,日共计花费了战费2.3亿日元,合约白银1.6亿两,但实际上,作战花费仅有1.3亿日元,合约白银0.9亿两。 甲午那会儿,好多人都觉得北洋水师不得了,李鸿章在外头说话腰杆也挺直,真打起来大伙儿才看明白,清朝这条大船底下全是窟窿,这一仗打下来,根本不是谁输了那么简单,是把整个国家的家当都赔进去了,北洋舰队没了,赔了一屁股债,李鸿章背着骂名,可你要是翻翻那时候的账本,就懂了,清朝输的不是一场仗,是把后面几十年的钱都一次性赔光了,日本那边呢,一分钱没亏,还把国库给填满了,赔款,割地,抢东西,算来算去这场仗他们是纯赚,国家财政直接翻了几番。 日本人到底花了多少钱,有人算过,八个月的仗,战费是2.3亿日元,听着不少,可里头真正花在打仗上的才1.3亿,换成白银也就九千万两,剩下的钱全拿去扩建军工厂,修铁路,造兵工厂了,人家是一边打仗一边就把工业化的路给铺好了。 拿战争当跳板,别人还在那儿拼命,他已经在算计后面的发展了,仗打完,马关条约赔了2亿两白银,台湾和澎湖也拿走了,战场上搜刮的东西加起来又快一个小目标,这一仗下来,日本倒手赚了3.5亿两,比大清九年的财政收入都多,他们自个儿一年财政也就六千万两,甲午这一票,直接干了三四年的活儿,他们自己财政部的人都看傻了,伊藤博文说李鸿章帮了日本大忙,这不是客气话,是账本上写得明明白白。 再瞅瞅清朝这边,那真是砸锅卖铁了,战费花了一个亿,全国上下能搜刮的银子全用上了,内务府的,地方的,盐税,关税,能挤的都挤出来了,里头一半还得跟外国人借,利息高得吓人,赔款更要命,马关条约一张纸就是两亿两,差不多是全国两年的经济产出,一年财政收入才七千万,得不吃不喝攒三年,最后还是找列强借高利贷还的。 赎辽东又被敲了三千万,再加上乱七八糟的军事开支,安置费,运输费,七亿两都打不住,这状况就跟现在一个国家被金融卡脖子,自己的钱动不了差不多,清朝这是被打到骨子里了,钱没了,军队没了,教育也跟不上了。 日本拿到钱,立马就投到军工扩张上,造船厂,兵工厂,铁路,军港,一路猛扩,没几年军力就翻了一倍,他们那边没那么多蛀虫,没有成群的王爷太监分钱,钱都实打实花出去了,底气一下就足了,清朝呢,只能靠着借外债过日子,海关让洋人管着,盐税拿去抵押,铁路的收益也拿去换贷款,财政完全被锁死了,还谈什么改革,嘴上喊喊可以,兜里没钱,图强变法拿什么变,想开个学堂没钱,想练支新军没饷,甲午这一仗,直接把清朝翻身的可能性给打没了。 这已经不是什么脸面问题了,是整个国家的骨架子被拆了,民间倒是醒了,知识分子开始找出路,维新革命一波接一波,可国家财政被外债和赔款死死压着,清廷想花个钱都得看洋人脸色,日本就靠着这笔钱,走上了帝国主义的路子,清朝却彻底掉进了半殖民地的坑里,都说清政府无能,这根本不是一个“无能”就能说清的。 这是亲手把自己的未来给抵押出去了,北洋舰队也不是打不过,是训练早废了,指挥一团糟,从根上就烂了,战前说好扩充海军的预算,全拿去修颐和园,修寿康宫了,这仗不是日本人打赢的,是清政府自己把路走绝了,九年的财政收入一把赔出去,后面还拿什么跟人玩。 往后看,八国联军一来,辛丑条约又赔了四亿五千万两,甲午加上辛丑,十一亿五千万两白银,快赶上全国二十年的财政收入了,财政彻底空了,只能靠借钱过日子,所谓的改革也得靠外国贷款,铁路,军队,工厂,好处全让外国人拿走了,日本呢,就靠着甲午的赔款,搞起了军国主义,吞台湾,打朝鲜,跟俄国打,后来又打进了东北,你以为日本技术多厉害,其实就是拿着中国的赔款在升级,咱们的家底被一次性掏空,五十年的国力都赔进去了。 别忘了账本上那个最实在的数字,清朝赔了七亿两,日本赚了三点五亿两,这不是简单的输赢,这是一个国家用自己的血肉,给另一个国家上了一堂工业化起步的实践课,甲午之后,赢家在数钱,输家在借钱,这事儿用“耻”字都太轻了,是整个国家被拆解,被锁死在原地,数钱和借钱的距离,就是一个时代的距离。
越南曾请求回归中国!却遭到乾隆拒绝,如今才懂他多有远见乾隆五十三年,越南阮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