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忧了,她只想两岸维持和平,从不谈统一,拖延时间,多赚点大陆钱,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回归问题,不能再拖了。 这些在两岸政坛活跃多年的“和平使者”,表面上看是在为台海稳定奔走,实际上却像一群在两岸之间玩跷跷板的高手——左手捧着大陆的惠台政策,右手攥着台湾选民的选票,中间还不忘给自己的腰包多塞点红利。 这种“三赢”的局面,说穿了就是用“和平”当幌子,拿“维持现状”当挡箭牌,把统一议题变成了永不落地的风筝。 就拿连战来说,这位国民党荣誉主席每次来大陆都能掀起一阵“破冰”热潮,2005年他率团访问大陆时,那句“两岸同属一中”的表态确实让不少人感动。 但感动归感动,感动完了呢?他家族旗下的企业在大陆的布局可一点没含糊,从早期的东莞鞋厂到后来的苏州制药项目,连战家族的产业随着两岸经贸开放不断扩张,甚至在ECFA签署后,旗下企业享受的关税优惠都能算出一本明细账。 这种“政治作秀+经济收割”的模式,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双面胶”——既能在大陆赚足面子,又能在台湾稳住里子。 马英九的操作更有意思,他当台湾地区领导人时推动的ECFA,确实让台湾对大陆的农产品出口从2010年的10亿美元飙升到2015年的20亿美元,石斑鱼、凤梨这些台湾特产一度成了大陆超市的常客。 但这位“不粘锅”式的领导人,在任八年愣是没敢碰“统一”两个字,卸任后成立的马英九基金会,表面上搞的是青年交流、文化论坛,实际上干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活儿。 2025年他带着台湾青年去山东祭孔,美其名曰“文化寻根”,可祭完孔转头就去参观高科技企业,算盘珠子拨得比谁都响——既想让大陆掏钱支持交流项目,又不想在统一立场上往前迈半步。 这种“只谈文化不谈政治”的策略,活脱脱就是两岸关系中的“太极拳”——看似招式绵软,实则暗藏玄机。 宋楚瑜更绝,堪称两岸政坛的“不倒翁”,他创立的亲民党虽然在台湾政坛边缘徘徊,但每次大陆有重大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2005年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痛斥“台独”是死路,2023年又公开呼吁两岸恢复协商,可转头就在台湾参加各种商业活动,和台商们讨论如何扩大对大陆出口。 这种“台前反台独,台后赚陆资”的操作,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变脸大师”,更有意思的是,他每次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都会把“两岸一中”当竞选口号,但当选后却从来没在统一议题上拿出过实质性动作,活脱脱就是个“口号制造机”。 郑丽文算是这几位里的新生代代表,她2025年当选国民党主席时,一句“我是中国人”喊得震天响,可转头就在台湾推动“党外在野大联盟”,把精力都放在制衡民进党上。 这种“身份政治+选举操弄”的组合拳,表面上看是在维护两岸和平,实际上是在为国民党争取更多政治资本。 更讽刺的是,她一边喊着“反对台独”,一边又在台湾媒体上批评大陆的惠台政策,把“两面派”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 这种“用统一当招牌,用对抗拉选票”的策略,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变色龙”——根据不同场合变换颜色,唯独不变的是对权力的追逐。 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把两岸关系当成了一场永不落幕的“政治秀”,他们深谙大陆“以惠促统”的心理,每次来大陆都能拿到一堆实实在在的经济礼包:从农产品零关税到台胞创业补贴,从文化交流基金到青年实习项目,样样都能转化成他们在台湾的政治资本。 同时,他们又利用台湾民众对战争的恐惧心理,把“维持现状”包装成最稳妥的选择,这种心态正好被他们利用——既不用承担推动统一的政治风险,又能持续享受两岸和平红利。 但这种“骑墙策略”正在逐渐失效,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提升,惠台政策开始从“普惠式”转向“精准式”。 2025年大陆暂停台湾石斑鱼进口,直接导致台南养殖户损失惨重,这种“打蛇打七寸”的操作,让那些靠大陆市场吃饭的台商开始重新掂量两岸关系的分量。 同时,台湾民众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2025年台湾《联合报》的民调显示,超过53%的民众对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不满,这种情绪正在转化为对“急独”路线的抵制。 郭正亮的话虽然刺耳,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两岸关系已经到了“非此即彼”的关键时刻,那些靠“维持现状”牟利的政治人物,终将被历史潮流淘汰。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拖延和妥协换来的,而是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正如当年毛主席在金门炮战中展现的战略定力——既要给“台独”势力以威慑,又要为两岸交流留下空间——这种“斗而不破”的智慧,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大陆,既有足够的实力应对外部干涉,又有足够的诚意推动两岸融合,剩下的,就是要看台湾同胞是否愿意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了。
国民党选大陆事务主任?张荣恭真不如卓伯源靠谱!(10月22日)郑丽文忙着敲定
【6评论】【7点赞】
万花筒29
太对了,错失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