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要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这无疑是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 这话听着挺提气,但掰开数据一看,满是现实漏洞。欧盟98%的稀土、97%的镁都依赖中国进口,这些恰恰是电池、汽车产业的核心原料。 所谓“下血本”扶持,早有前车之鉴。欧洲电池巨头Northvolt,8年里烧了130亿美元投入,2025年还是宣告破产,债务达72亿欧元,宝马20亿的订单直接撤销。 更拧巴的是,一边搞“排他性采购”,刚给中国电池设下碳足迹等合规门槛;转头就发现,中国电池已占欧洲市场34%,本土产能根本补不上缺口。 医疗器械领域早有类似操作。欧盟拿“互惠缺失”当理由,禁止中国企业参与超500万欧元的招标项目,却无视中国市场对欧洲品牌的开放态度。 欧盟天天喊“战略自主”,行动上却背道而驰。一边推《关键原材料法》,要求原料依赖度不超65%;一边还得靠中国提供绝大部分核心原料。 研发这块,欧盟更没底气。2024年欧盟800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3.65%,反倒比中国前800家民企还低0.03个百分点。 连自己盟友都不买账。欧盟打算把钢铁超配额关税提至50%,英国直接急了——欧盟占它钢铁出口的80%,韩国也放话要交涉。 所谓“欧洲制造”标准,本质就是给本土产业套“保护罩”。可欧洲电池生产成本比中国高50%,单靠政策护着,根本没竞争力。 现在又把公共采购当筹码,逼着企业选边站。但全球70%的锂电池产自中国,想硬生生切割供应链,纯属异想天开。 这种矛盾操作,说到底是对自身短板的焦虑。放着技术突破不搞,反倒靠贸易壁垒遮羞,只会越走路越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欧盟打来电话,2小时提两个请求,稀土和安世,中方一个也没松口。2025
【33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