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

柳淮蕊 2025-10-22 18:56:12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那位美国华人的话,算是点破了个扎心的现实,这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扎在制度和文化里的痼疾。 反观黑人和印度人,一个靠抱团撕出空间,一个靠圈层突破天花板,偏偏华人卡在中间,既没形成合力,又丢了闯劲。 先说说黑人的路数,人家可不是凭空站住脚的,几百年压迫攒下的不是怨气,是“抱团发声”的传统家底。 当年民权运动打下的基础,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遇到警察暴力执法、教育资源不公这些事,社群一呼百应,街头抗议能联动全美,国会里的黑人议员立马牵头推法案。 去年就有黑人议员主导的《少数族裔教育公平法案》通过,硬是从白人主导的教育拨款里抠出专项资金。 就算没近期的新法案,这种“社群-街头-国会”的联动机制摆着,就是实实在在的话语权。 反观华人,8月23日新闻里那个刘先生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在数据领域干了五年被裁员,投一千份简历都没着落,薪资还降了20%。 可除了自己发愁,没见哪个华人组织站出来跟企业掰扯“裁员中的种族倾向”,更别说推动政策层面的改变。 这种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被规则推着走,第一代扛住了,第二代没了支撑自然往下滑。 再看印度人,人家走的是“圈层突破+资源传承”的路子,最典型的就是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10月刚更新的资料显示,他今年8月还排在《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第六位,年薪高达2.26亿美元。 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硅谷里印度裔高管扎堆,微软、Adobe的CEO都是印度人,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会拉自己人一把,印度理工的校友圈,在硅谷比常青藤还管用,从求职内推到项目合作,形成了完整的资源链。 而且印度裔不满足于技术岗,拼命往管理层挤,数据显示他们晋升到高管的比例,是华人的三倍还多。 对比华人,UCLA毕业在百强企业干了20年的黄先生,去年9月部门合并要么调外州要么走人,找新工作薪资差一大截,最后只能和家人分居。 这种“埋头干活不看路”的状态,第一代靠技术撑着,第二代没了人脉和指引,只能选安稳的普通岗位,开餐馆、做职员,精英身份自然就断了档。 在我看来,华人的问题出在“内外夹击”上,外部是看不见的“玻璃门槛”,内部是“求稳怕闯”的心态。 先说外部,9月一篇文章里有组关键数据,亚裔员工晋升比白人慢至少三成,能进管理层的不到5%,哪怕英文流利、技术顶尖,也被贴上“擅长执行不擅决策”的标签。 美国大学的华人教授也一样,闷头做项目行,想进校领导圈门都没有,这种隐形歧视不是靠个人努力能破的。 更要命的是内部,第一代移民吃过苦,就已经把“稳定”刻了进骨子里,给孩子铺路只敢选名校、铁饭碗,不鼓励冒险闯劲。 杨振宁、李政道这些顶尖学者的后代,大多远离学术圈选了普通职业,不是能力不行,是家庭氛围和外部环境一起磨掉了开拓欲。 华二代更尴尬,在学校是“美国人”,回家要守“华人规矩”,身份认同乱了套,既没融入白人主流圈,又丢了华人的抱团传统,工作上只盯专业技术,不懂经营人脉,自然爬不上去。 还有个十分关键的差别,华人没建立起“代际资源传承”的体系。 黑人靠社群互助,印度人靠校友圈,华人呢,第一代的资源大多是“技术经验”,没法像印度裔的商业人脉那样直接传给下一代。 更糟的是,华人群体太分散,福建移民、台湾移民、大陆新移民各有圈子,没形成统一的发声渠道。 去年有华人团体想推动“职场反歧视法案”,结果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不了了之,反观印度裔,光是硅谷的印度创业联盟就有上万家企业,能直接影响地方政策。 这种“散沙”状态,让华人在资源分配里总是吃亏,比如加州的公立学校拨款,华人聚居区的人均经费比白人区少15%,可没多少人站出来争,长此以往,下一代的起点就低了。 如此看来,华人精英两代变普通,不是能力不行,是没找到破局的路。 黑人靠“集体发声”换话语权,印度人靠“圈层互助”破天花板,而华人既丢了抱团的传统,又被“求稳”心态捆住手脚,加上美国社会的隐形壁垒,自然难以为继。 8月有篇新闻里说,不少华人开始回流,觉得国内机会更多,这其实是看透了,精英身份的维持,得靠环境给空间,更得靠自己形成合力。 要是还抱着“埋头干活就有回报”的老想法,不懂得抱团争取权益,不培养下一代的开拓意识,那“两代归为普通”的循环,恐怕还得继续下去。 这不是宿命,是没找对活法,看看黑人和印度人的例子就清楚,光有学历技术不够,得有站在一起的底气,有往上闯的狠劲,不然再厉害的精英,也经不住两代的消耗。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