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会员国不按时足额缴纳会费,联合国将面临一场破产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近发出了警告。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2025-10-18 会费被拖欠 联合国面临破产危机 古特雷斯提议裁员 根据联合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9 月底,联合国全年会费摊款的到账率仅为 66.2%,2025 年度的摊款还有 7 亿多美元没到账,美国拖欠的会费超过 30 亿美元,其中 8.26 亿美元是 2025 年常规预算分摊款。 这种局面不仅影响联合国日常行政运转,更直接削弱了其在人道主义援助、维和行动、气候变化应对等关键领域的行动能力。 联合国不是一家普通机构,它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承担着维护全球和平、促进发展、保障人权等核心职能。 从叙利亚难民营的粮食发放,到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维和部队部署,再到太平洋岛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技术支持,背后都离不开联合国系统的协调与资源调配。 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些本就脆弱的全球公共产品将首当其冲。 古特雷斯并非第一次发出此类警告,但这一次的措辞明显更为急迫。他在9月中旬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上直言:“我们正站在财政悬崖边缘,若再无实质性行动,部分核心项目将在年底前被迫暂停。” 联合国会费由成员国根据经济实力按比例分摊,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长期承担约22%的常规预算份额。 然而,近年来美国国会屡次以“联合国效率低下”“改革不到位”为由,拖延甚至削减拨款。 这种做法看似是在“问责”,实则损害的是整个多边体系的公信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拖欠的不仅是常规预算,还包括维和行动专项经费,这部分资金直接关系到刚果、南苏丹等地维和部队的粮饷与装备补给。 一旦断供,可能引发局部安全局势的连锁恶化。 当然,不能把责任全推给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等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费情况。 但必须指出,美国的拖欠具有标志性意义。作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行为对其他成员国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当大国带头“赖账”,小国自然有样学样,最终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公地悲剧”,谁都指望别人出钱,自己坐享其成。 这种趋势若持续下去,联合国将越来越难以凝聚全球共识,更遑论应对日益复杂的跨国挑战。 有人或许会问:联合国真有那么重要吗?看看现实就知道了。 2025年9月,飓风“海伦妮”袭击加勒比地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72小时内向受灾最重的多米尼加和海地空投了首批紧急食品包;同月,苏丹新一轮武装冲突爆发,联合国难民署迅速在乍得边境设立临时营地,收容数万逃难民众。 这些行动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成员国缴纳的会费。 若没有稳定财政支持,这些“第一响应”将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联合国还在默默推动着全球疫苗分配、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等长远议题,这些工作虽不显眼,却关乎人类共同未来。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近年来始终按时足额缴纳联合国会费,并已成为第二大出资国。 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与某些大国形成鲜明对比。但单靠一两个国家的担当,无法填补系统性缺口。古特雷斯呼吁的,是所有成员国重新审视对多边主义的承诺。 毕竟,联合国不是某个国家的“慈善项目”,而是全人类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平台。 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加剧,从乌克兰危机到红海航运中断,从气候灾难频发到人工智能治理真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一个有效运转的联合国来协调立场、提供解决方案。 拖欠会费看似节省了本国财政开支,实则是在透支全球治理的信用资本。一旦联合国真的“停摆”,最终受损的将是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古特雷斯的警告,不应被当作例行公事的外交辞令。多边主义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撑。 缴纳会费不是“施舍”,而是对自身长远利益的投资。当全球公共产品因缺钱而萎缩,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就在刚刚联合国国际法院宣布了I10月23日,位于荷兰海牙的联合国国际法院于
【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