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 中国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2023 年全国每 10 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仅 34.5 起,暴力犯罪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 “夜不闭户” 的安全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却也在无形中让民众形成了 “低风险认知惯性”。 在国内,人们习惯了 “官方信息权威、陌生人无恶意” 的社交逻辑:银行柜台不会设套、客服来电多为正规通知、街头问路无需担心陷阱。但电诈分子恰恰利用了这种认知 —— 他们伪装成 “公检法”“平台客服”“海外代购” 等身份,用 “官方话术” 打破民众的心理防线。反诈专家李警官在访谈中提到:“很多受害者并非愚蠢,而是长期生活在安全环境中,无法快速识别‘披着正规外衣的骗局’。比如‘社保账户被冻结’的骗局,在治安混乱的国家,民众可能第一时间质疑,但在中国,不少人会因对‘官方机构’的信任而轻信。” 反观阮文海所在的越南,因部分地区存在帮派活动与街头诈骗,民众从小就被教育 “警惕陌生人、质疑陌生信息”。这种 “在风险中成长” 的经历,反而让他们对电诈套路有更强的免疫力。 “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众对 “诈骗场景” 的认知存在盲区。跨境电诈中,诈骗分子常利用 “海外投资”“跨境物流”“外籍身份” 等元素设局,而多数中国人因缺乏海外生活经验,对这些场景的风险判断出现偏差。 以 “虚拟货币投资诈骗” 为例,2024 年上半年,此类案件占跨境电诈总量的 23%。诈骗分子伪装成 “海外金融分析师”,用 “高收益、低风险”“国际热门项目” 等话术吸引投资者。许多受害者因不了解海外金融监管规则,误以为 “境外平台更专业”,最终落入陷阱。而有过海外生活经历的人,往往更清楚 “正规海外投资需经严格资质审核”,不易轻信此类诱惑。 此外,语言障碍也加剧了认知盲区。部分跨境诈骗通过英文邮件、外文网站传播,一些受害者因看不懂条款细则,或误信翻译软件的错误解读,稀里糊涂地转账。正如从事跨境贸易的中国人王先生所说:“我之前差点信了‘亚马逊店铺代运营’的骗局,后来请越南朋友帮忙看外文合同,才发现里面全是霸王条款 —— 要是没他提醒,我可能就亏了 20 万。” 中国传统的 “熟人社会” 文化,强调 “人情信任”,这种思维在国内社交中并无不妥,但在面对 “伪装熟人” 的电诈时,却成了弱点。电诈分子常用 “冒充亲友借款”“伪造熟人推荐” 等手段,利用民众对 “熟人关系” 的信任实施诈骗。 2024 年第一季度,“冒充亲友求助” 类电诈案件环比上升 11%。典型案例中,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者的社交关系网,伪装成 “子女同学家长”“老家亲戚”,以 “急事借钱”“代付费用” 为由请求转账。不少受害者因 “碍于情面”“不愿质疑熟人”,未核实身份就匆匆付款。而在 “陌生人社会” 特征更明显的国家,民众对 “熟人借款” 也会保持警惕,通常会要求当面核实或通过官方渠道确认。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诈骗还利用了中国人 “重视家庭、重视教育” 的文化心理。比如 “冒充学校老师收取学费”“伪造子女留学紧急费用通知” 等骗局,往往能精准击中家长的 “焦虑点”,让他们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 意识到原因,更要找到解决办法。针对上述问题,除了国家持续推进的 “反诈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民众自身也需主动升级 “防备体系”: 首先,打破 “环境惯性”,建立 “信息质疑意识”。无论对方是否自称 “官方机构”,涉及转账、泄露个人信息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二次核实(如拨打 110、官方客服热线),不轻易相信 “限时处理”“不办就追责” 等施压话术。 其次,弥补 “认知盲区”,主动了解跨境风险。通过正规平台学习海外金融、物流、法律知识,对 “境外高收益投资”“陌生外籍身份交友” 等场景保持警惕,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或有海外经验的人。 最后,转变 “熟人思维”,坚持 “身份核实优先”。面对 “熟人求助”,哪怕对方声音、头像看似熟悉,也要通过视频通话、当面确认等方式核实身份,避免仅凭 “文字消息”“语音留言” 就转账。 结语:安全感不该成为 “软肋” 中国的社会安全,是无数人努力的成果,不应因电诈风险而否定这份珍贵的安宁。但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诈骗手段不断升级,仅靠 “国内的安全感” 已不足以应对跨境风险。正如阮文海所说:“不是要大家变得多疑,而是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的方式保护自己。” 从 “易被盯上” 到 “难以得手”,需要的不仅是国家的打击力度,更需要每个中国人主动提升防范意识 —— 让安全感成为我们生活的 “铠甲”,而非诈骗分子可乘的 “软肋”。
东南亚“电诈工厂”复仇全世界最近,专家们揭露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那些隐藏在
【25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