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俄罗斯!全世界最大的斯坦国家,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了 说起“斯坦”国家,大家

飞天史说 2025-10-22 13:45:15

不是俄罗斯!全世界最大的斯坦国家,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了 说起“斯坦”国家,大家脑海里是不是马上就浮现出大草原、成群的牛羊,还有满眼的清真餐馆?别急,这回咱们得把老印象收一收。 就在2025年10月15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官宣了一件新鲜事:哈萨克斯坦正式向中国出口猪肉,第一批5000吨冷鲜猪肉已经稳稳当当地通过中欧班列,送到了中国人的餐桌上。 这事儿不光是哈国农民的生意经,更像是一次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把中亚这片土地上的多元与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一直觉得哈萨克斯坦只有牛羊,那可真得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国家。其实,哈国的养猪业历史比想象中要深厚得多。 早在苏联时代,哈萨克斯坦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养猪大户”,上世纪90年代,生猪存栏量一度达到320万头。 别以为他们只是跟着别人瞎折腾,1968年哈国就培育出了自己的“哈萨克杂交猪”,那会儿技术水平可不比东欧差。后来苏联解体,产业确实遭遇了大起大落,很多养殖场关门歇业,猪肉产量一度下滑。 但最近这些年,哈政府动了真格的,出台了每公斤98坚戈的补贴政策,养猪户们又活跃起来,现在全国生猪存栏量已经回升到近100万头,在整个中亚妥妥是老大。 更关键的是,哈萨克斯坦有大批俄罗斯族人口,差不多占20%,他们对猪肉的需求从没断过,一年消费量稳定在10万吨上下,这才让养猪业一直没断根。 很多人纳闷,哈萨克斯坦不是穆斯林国家吗?为啥还能出口猪肉?其实,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哈国社会的独特气质。 虽然穆斯林人口超过七成,但哈萨克斯坦的世俗化程度很高,民族融合也是出了名的。在首都阿斯塔纳,超市里猪肉和牛羊肉堂而皇之地摆在一起,谁想买都能买到。 餐馆菜单也很有意思,既能点到地道的哈萨克手抓肉,也能吃到俄罗斯风味的猪肉馅饼,不同民族的食客坐一桌,各吃各的,互不干扰。 法律上,哈国宪法明确政教分离,老百姓想吃啥没人管。和有些国家一提“猪”字就皱眉头不同,哈萨克斯坦对待饮食的态度特别包容。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土耳其、印尼巴厘岛也能看到,穆斯林国家并不都对猪肉避之不及。哈萨克斯坦的多元和宽容,正好成了这次猪肉出口的社会基础。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次合作也是踩在点子上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人均年消费高达40公斤。 2025年前八个月,猪肉进口占了肉类进口总量的16.7%,但主要供应国一直是西班牙、巴西这些离得远的国家。长距离运输带来的成本高、风险大,一旦出点岔子,市场就容易波动。 哈萨克斯坦的优势就特别明显。地理上和中国新疆接壤,中欧班列三天就能把冷鲜猪肉送到国内,运输时间短,肉质也能保证新鲜。 更让人放心的是,哈萨克斯坦是公认的“无猪瘟疫情区”,肉源安全有保障。 再加上哈国国内人均猪肉消费量很低,年产四十万吨猪肉里有大半都得找出口市场,这下有了中国这个大买家,哈萨克斯坦养猪户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不仅如此,这次猪肉出口只是中哈农业合作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两国已经签了23份农产品贸易议定书,哈国有1718家企业拿到了对华出口的“绿卡”。 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进口渠道更加多元,减少了对跨太平洋供应链的依赖,也增强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这不只是卖货,更是让本国产业升级、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机会。 单看猪肉这桩生意,也许只是个普通的贸易新闻,但它背后藏着的是中哈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也是中国推动区域经济共赢的一个缩影。 当哈萨克斯坦的猪肉摆上中国人的餐桌,这其实就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信号。中亚最大的斯坦国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标签和偏见总有一天会被现实打破。 你以为的“只能牛羊”,其实早就悄悄变了样。国际合作就像饭桌上的美食,只有多元、包容、互相理解,才能吃得更香、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世界第一斯坦国,要往中国卖猪肉了 2025-10-20 12:03 澎湃新闻

0 阅读:47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