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其实是人才被“断供”! 说起芯片,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技术被卡脖子”,觉得最厉害的招数就是断供设备和工艺。 但如果把芯片行业真正的核心问题扒拉开来看,最让人头疼、最难破解的,其实不是设备和材料,而是高端人才。 说白了,技术能突破、设备能买到或自己造,但顶尖的人才要是流失了,这才是真正的隐忧。 最近有不少专家都指出,芯片产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竞争。 美国之所以能长期占据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不是因为它自己有多少人,而是因为它能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吸引过去。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谁能聚集最厉害的人,谁就能掌握技术话语权。 美国的芯片公司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比比皆是,尤其是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我国虽然人口众多,选人只在自己家里挑,而美国却是全球范围内“捞精英”,等于把世界当自家后花园来选。 很多人觉得,芯片难不难,主要看有没有先进设备、有没有核心技术。 其实,设备和技术的背后,都是一群高水平的人才在默默付出。 没有这些人才,哪怕给你最好的工具,也做不出世界一流的东西。 芯片行业的复杂程度远超普通人的想象,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背后,都是一群顶级人才长期协作的结果。 这样的人才,培养周期长、流动性强、世界各国都在抢。 我国这些年在芯片领域也投入了巨大精力,政策不断加码,产业环境逐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的人才流动趋势,依然对我国有很大压力。 美国通过各种机制,从世界各地招揽顶尖科技人才,尤其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这种竞争更为激烈。 很多人学成之后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本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其实比芯片断供更值得关注。 断供设备、断供技术,最多就是让企业一时难受,时间一长总能想办法突破。 但如果高端人才一直流失,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损失很难短时间弥补。 芯片产业说到底,是靠人推动的产业。 如果只看设备和技术,不重视人才流动和吸引,最终会发现,手里有再多资源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 美国的优势就在于,它能用全球的标准来选拔人才。 只要你有本事,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有机会进入最好的公司、实验室、项目组。 而我国还处在追赶阶段,虽然政策不断优化,环境持续改善,但想在短时间内形成“全球选才”的能力,并不容易。 我国需要的是长期持续地培养本土人才,同时创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把更多顶尖人才留在国内、用在国内,让他们成为推动芯片产业突破的主力军。 参考:海峡导报——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2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