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一篇醍醐灌顶的文章《WhenEveryCarIsMadein

青雪看汽车啊 2025-10-22 11:03:56

刚刚读完一篇醍醐灌顶的文章《When Every Car Is Made in China》,让我有了更坚定深耕这个行业的信心,分享给大家。

《当每辆车都“中国制造”》,文章揭示了一个远超“中国电动车崛起”的深层行业巨变:全球汽车工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写。

其核心观点可提炼为以下三点:

1. 权力的转移:从“品牌之战”到“供应链之战”

决定未来汽车产业格局的,将不再是那些闪耀了百年的品牌徽标,而是对核心供应链与制造成本的掌控力。这标志着一种根本性的权力转移——价值中心从终端的品牌营销,无可逆转地转向了底层的工业体系能力。

这仿佛是历史在汽车行业的重演。正如当年丰田用“精益生产”模式撼动了底特律的统治地位一样,今天,中国正在凭借在电动化领域建立的“成本-效率-速度”三位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对传统汽车秩序发起一场更具颠覆性的冲击。

2. 战略的倒转:从“技术换市场”到“能力换通道”

Stellantis集团的CEO唐唯实提出了一个标志性战略:“在中国销售西方品牌,在西方销售中国品牌”。其具体操作是投资零跑汽车,并计划让旗下的欧宝等品牌直接贴牌销售零跑开发的车型(如B10)。

Stellantis集团这一战略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信号。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电动化转型的窗口期,部分传统巨头发现自己“时间不够了”。

于是,一场“能力采购”开始了。它们用自己遍布全球的渠道网络和品牌积淀作为筹码,换取快速获得中国在电动化领域的现成技术与制造能力。这不再是过去的“市场换技术”,而是一种在新的产业环境下,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置换”。这无关乎尊严,只关乎生存与商业理性。

3. 范式的更迭:旧大陆的沉没与新生

这一趋势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对效率选择的必然结果,而非地缘政治的产物。这意味着,西方传统车企面临的困境是结构性的:它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复杂的供应链、强大的工会、养老金的负担以及固有的思维定式。

在电动化这场要求轻盈、快速、高效的竞赛中,这些曾经的护城河,如今不少已变成了束缚手脚的镣铐。这不再是“狼来了”的警示,而是一场席卷一切的“海啸”,它冲刷的是整个旧有的工业范式。

未来,汽车的“国籍”将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融合:欧洲的设计美学、日本的精益管理、中国的智能电动技术,可能共同集成于一辆汽车之上。

对于中国而言,优势已然建立,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持续创新,如何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是通向未来的关键。而对于世界,则需要重新认识并适应一个由“中国智造”深度定义的新汽车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百年巨变的见证者。

原文指路:

新能源大牛说 电车出海 汽场全开

0 阅读:0
青雪看汽车啊

青雪看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