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昨晚(10月21日晚)报道:“荷兰经济相就安世半导体问题与王文涛通话:共同努力达成建设性解决方案。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当地时间周二介绍称,他当天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就荷兰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一事通电话。” 这句话听起来很温和,但问题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真不是几句外交辞令就能轻描淡写过去的。荷兰这一次的做法,说难听点,就是先把火点着了,然后再端着灭火器来问别人要不要一起灭火。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唐?从表面上看,这像是一个国家的“政策调整”,但背后其实掺杂着不少复杂的考量。一方面是某些国家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焦虑。 还有就是对自身产业链安全的过度担忧。可你不能因为自己焦虑,就去干扰别人的正常运营,最后还甩锅给对方一起“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你把别人的车堵了,还说大家一起把车推开吧。到底是谁制造了障碍,心里没点数吗?荷兰这次的操作并不孤立。 如果我们把视野拉大一点,会发现这其实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频频出手的一个缩影。从早些年对华为的各种限制,到现在芯片领域的层层设限。 再到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限制,套路几乎一模一样。先是突然宣布限制,然后说是为了“国家安全”,之后再表示“愿意沟通”,最后就是没什么实质性改变。 这种反复横跳的操作,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中国企业顺利发展,又不愿意明说,只能打着各种幌子来搞小动作。 在这种背景下,安世半导体的遭遇就显得特别具有代表性。它既是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的缩影,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所谓“自由市场”的双重标准。 荷兰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可真正到了涉及中国企业利益的时候,它却频繁出手干预,甚至不惜破坏自己一贯强调的“规则意识”。 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怎么看都让人难以信服。再说回这次通话,荷兰方面的表态其实透露出一种无奈。一方面,他们知道自己之前的做法确实有问题。 已经影响到中荷之间的正常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彻底承认错误,只能用“共同努力”这样的说法来软化立场。 但问题在于,中国是讲原则、讲规则的国家,不会因为一通电话就对之前的打压行为既往不咎。要真想解决问题,得从根本上纠正思路,而不是玩文字游戏。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发生。早些年,美国也曾对日本进行过半导体打压,最后的结果是日本产业一度陷入低谷。 现在轮到中国,虽然面对的挑战更大,但同时也拥有更强的应对能力。从国产替代的推进,到芯片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挨打的角色了。 安世半导体的问题,只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坎,而不是终点。我们不怕问题,也不回避矛盾,但前提是要有人讲理、守信、尊重规则。 荷兰如果真想达成所谓“建设性解决方案”,最起码得先把之前设的障碍清除掉,把态度摆正,把规则摆在前面。否则就别怪别人不买账。 毕竟国际合作不是靠嘴说的,是靠实际行动。你不能总想着自己出牌,别人照接,然后出了事还拉人一起兜底。这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也没有这样的规则。 参考资料: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通话,就安世半导体等问题交换意见 2025-10-22 00:08·观察者网
荷兰高官跑来中国求情.宣布要和美国“划清界限”这几天,国际半导体圈闹得沸沸扬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