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追上中国制造之时,就是印度崩溃之日!大家看最根本的一点就明白了:最害怕印度制造业追上中国制造业的,就是印度领导层和精英阶层! 说起印度制造业这事儿,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玄乎。印度人口多,资源也不少,按理说该是制造业大国的料子,可到现在还老是跟中国比不过。数据摆在那儿,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多,印度呢,才勉强15%左右。为什么?不是光缺钱缺技术那么简单,根子在社会那套老规矩上,尤其是种姓制度和上层那些人的心思。印度精英们嘴上喊着要追赶,心里门儿清:真追上去了,社会就得大洗牌,他们的位子先不保。 先说种姓这玩意儿吧,它在印度根深蒂固,从古时候就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大类,下头还有无数小支系。现代社会了,这套东西没消停,反而卡住了经济发展。低种姓的人,比如达利特人,本来就干脏活累活,教育机会少,贷款难批,创业更别提。研究显示,种姓歧视让低种姓的创业率低一大截,他们的融资渠道窄,社会资本也跟不上上层。结果呢?工厂里,低种姓工人多干体力活,上层种姓管事儿,效率上不去。纺织业里,达利特承包商比上层种姓的更不稳定,订单少,风险高,因为人脉关系网不给力。这不光是个人事儿,拉低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再看劳动力市场,种姓决定了很多工作归属。历史上,某些活儿就跟特定种姓绑死,比如织布的、制革的,现在工厂化了,本该打破,可现实是低种姓还是挤在底层岗位。经济学家研究过,种姓身份影响劳动力供给,低种姓人就算有技能,也常被排挤出去。印度农村,上层种姓控着土地,低层干农活,工业化想拉人进城,可他们没技能培训,识字率低,城乡差距大。结果,制造业吸纳不了那么多劳动力,失业率高,尤其是年轻人,2025年印度青年失业率还徘徊在20%以上。这跟中国比,差远了。中国那时候工业化,地方政府有动力,砸钱建厂,培训工人,印度呢?地方上种姓利益纠缠,政客们还靠种姓拉票,谁敢大动干戈? 莫迪上台后,推“印度制造”计划,本意是好,想在半导体、汽车这些领域追中国。2014年启动,建特区,吸引外资,口号喊得响。11年过去了,进展有,但慢。2025年,莫迪还在贸易展上说,要从芯片到船全造,可现实是供应链还靠中国进口,稀土一断就卡壳。为什么慢?社会阻力大。工业化需要大规模教育和组织纪律,工人得识字,得学技术,得团队协作。可印度教育覆盖不均,农村学校破,老师缺,低种姓孩子辍学多。一旦普及教育,底层人眼界开了,对种姓不公的怨气就上来了。精英们知道这点,他们是上层种姓出身,靠这套体系吃饭。全面工业化,会让低种姓进厂,当主管,当老板,社会流动起来了,旧秩序就晃荡。 你想想,印度政治里,种姓是王牌。政党拉票,全靠种姓联盟,低种姓党派起来了,上层就慌。工业化一推,城镇化加速,农村人涌城,种姓壁垒破,婚姻、社交都乱套。研究说,工业化会侵蚀传统职业,但也带来新歧视,科技业里,达利特人还是少,精英网络关门。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本想用宗教团结社会,拉拢中层,可这跟现代化撞车。现代化要平等,要妇女进厂,可种姓和宗教规矩卡着,妇女就业率低,工厂里性别歧视多。精英们表面支持莫迪,私下怕这股势头失控。华盛顿邮报上说过,莫迪的印度是反精英的,但精英还是爱他,因为他没真动根基。 跟中国比,更明显。中国制造业起飞,靠的是先改社会结构,土地改革,清理旧势力,工人教育全覆盖,地方政府赛着干。现在印度呢?没那条件。经济学家分析,中国地方官员有KPI,升迁看GDP,印度地方上,种姓和腐败掺和,效率低。印度基础设施落后,公路铁路不如中国,电力不稳,工厂一停电就歇。政治上,联邦制,邦与邦扯皮,中央推不动。结果,制造业占比从1990年代的17%掉到14%,中国稳升。印度想跃过制造业,直奔服务经济,可那不现实,服务业吸纳不了亿万低技能人口。 这套逻辑说白了,印度精英最怕的不是中国竞争,是自家底层翻身。全面追赶制造业,得几亿人受教育,有纪律,进工厂。这帮人觉醒了,先冲着种姓和不公来,精英的土地、资本、社会地位全抖。历史上有先例,印度独立后,宪法禁歧视,可种姓还在,工业化小打小闹行,大干就乱。低种姓百万富翁是出来了,政治风险大,选举里种姓动员一用,改革就搁浅。莫迪第三任了,联盟不稳,2024大选席位少,政策转向保护主义,可这治标不治本。 长远看,印度这路子,大而不强是命。人口红利变负担,年轻人没活干,社会问题多,犯罪率高。部分工业化行,养活1-2亿中产,底层吃饱就行,精英稳坐。但真想超中国,得革命性变革,清理种姓和旧利益,那等于自掘坟墓。
你问我为啥巴基斯坦没几个印度教徒,印度却养着一亿多穆斯林?别急,听我唠。
【88评论】【48点赞】
用户10xxx88
分析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