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 “打磨” 下一代航母的标准答案,这种操作在咱们海军的装备发展里早有先例。 别被“交付推迟”这四个字带了节奏,福建舰这波操作,压根不是船厂跟不上进度,反倒像是海军拿着放大镜在“精雕细琢”,把这艘8万余吨的大舰当成了下一代航母的“技术试验场”,这种玩法在咱们海军装备发展史上早就见怪不怪了。 先聊聊最直观的海试数据,辽宁舰从首次海试到入列花了1年1个月,山东舰慢些,1年7个月,都是按滑跃甲板航母的既定流程走。 可福建舰不一样,2024年5月第一次出海,到2025年5月就已经跑完第八次海试,累计海试时长达到117天,比辽宁舰的109天、山东舰的84天足足多出一截,甚至比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的87天还要久。 上海海事局的交通管制通告发了一波又一波,央视也反复说海试在“加紧推进”,但入列消息就是没动静,这哪是掉链子,分明是测试科目多到排不开。 就拿第八次海试来说,虽然只跑了6天就回港,但甲板上拦阻索附近的黑色轮胎印密密麻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舰载机反复起降留下的痕迹,结合舰上的歼-35、空警-600全尺寸模型,显然是在密集测试弹射与拦阻的完整流程,这种“短平快”的测试节奏,恰恰说明关键科目进展顺利,不是技术卡壳而是在精益求精。 核心原因在于福建舰身上的“试验属性”太突出了,它是咱们第一艘弹射型航母,还是全球首艘用常规动力带电磁弹射的航母,这俩技术的组合本身就是个全新课题,不反复折腾根本摸不透脾气。 要知道美国“福特”号核动力航母用电磁弹射都栽了跟头,2017年服役到现在,电磁弹射平均每400次就出一次故障,远没达到设计的4166次无故障标准,2020年还出过五天没法弹射飞机的岔子,连F-35C隐身舰载机至今都没能在它上面正常起降。 咱们可不想重蹈覆辙,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用的是中压直流系统,能量转化率能到92%,比福特号的78%高一大截,而且三条弹射器各有独立储能,不会像福特号那样一坏全瘫痪。 但好不好用不是纸上谈兵,得真刀真枪试,从2023年11月的“小红车”静载测试,到2025年9月官宣歼-15T、歼-35、空警-600三型机成功弹射,这两年多的测试光是弹射次数就数不清,就是要把故障率压到最低,给下一代航母定下可靠的技术标准。 辽宁舰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摸清了航母的基本构造和操作逻辑;山东舰实现了“国产滑跃”的突破,理顺了自主建造的流程;到了福建舰,就得攻克“电磁弹射+多机型适配”的难题,这每一步都是在为下一个台阶铺路。 要是现在急着入列,万一电磁弹射和舰载机的配合出了疏漏,或者动力系统扛不住高强度弹射的耗电,到时候再改可比海试时麻烦多了。 再往深了说,福建舰打磨的可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整套“航母作战体系”的标准答案。滑跃航母没法带固定翼预警机,福建舰就得把空警-600的弹射流程摸透,它500公里的探测距离能让航母的预警范围翻一倍 歼-35隐身舰载机得适配弹射力,既不能弹坏机体,又要保证满油满弹起飞;甚至甲板调度都得重新设计,三条弹射器和三部升降机怎么配合才能实现最高出动率,这些都得在福建舰上练熟了才行。 央视报道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一天能弹270到300架次,是滑跃航母的5倍,这个数据可不是拍脑袋来的,得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际测试校准。 而且舰岛特意做了优化,集成化更高,还预留了安装新一代雷达的空间,这明显是在为下一代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做技术储备,现在把这些细节打磨到位,将来造新航母就能直接照搬成熟方案,省得走弯路。 要是拿美国的教训对比,就更能明白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道理。福特号当年为了赶进度,没等电磁弹射和F-35C完全适配就服役,结果现在想装都得大改,既费钱又费时间。 咱们海军可不搞这种“半成品交付”,福建舰虽然海试周期长,但每一次出海都有明确目标:第一次试动力,第三次测电磁兼容,第八次练舰载机起降,一步一个脚印把风险排除在入列前。 从下水到海试只用了一年半,比福特号的三年快了不少,这说明咱们的建造能力没问题,慢下来纯粹是为了把技术嚼碎了、吃透了,毕竟下一代航母要上核动力、要带更多舰载机,现在在福建舰上多解决一个问题,将来就能少踩一个坑。 所以说,盯着“交付延迟”纠结没啥意义,福建舰就像个“技术样板间”,海军要的不是赶紧多一艘航母,而是要借着它定下下一代航母的“标准答案”。 等这些测试全部跑完,电磁弹射的可靠性、舰载机的适配性、甲板调度的效率都定型了,下一艘航母说不定就能实现“下水即成熟”,到时候大家就会明白,现在的“慢”其实是为了将来的“快”,这种稳扎稳打的思路,可比盲目追求速度靠谱多了。
新航母正在建造,建造的船坞比福建舰的四号船坞还要大些,而新航母水线分段在船坞内又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