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当许世友一听是陶勇的4个孩子时,立即叫警卫员去接。 2009 年南京某医院病房,阳光透过纱窗落在病床前。 张小勇枯瘦的手攥着枚黄铜弹壳,指腹反复摩挲着 “1968” 的刻痕,那是许世友教他打枪时给的 “结业礼”。 “爸,许爷爷的墓我们每年都去,红烧肉从没断过。” 儿子凑在他耳边说。 他艰难地抬眼,从枕头下摸出张泛黄的照片 ——1967 年深秋,许世友穿着军大衣,把四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搂在怀里,自己脸上还沾着孩子的眼泪。 “告诉…… 弟弟妹妹,别丢…… 许伯伯和爸的脸。” 话音未落,弹壳从他手中滑落,照片上的笑容却依旧清晰。 1967 年南京街头,废弃菜场棚屋里飘着冷雨。 12 岁的张小勇把陶勇的旧军帽压在妹妹身下 —— 那是父母留下的唯一念想,帽檐上还绣着 “勇” 字。 “哥,我冷。” 小妹发着高烧,嘴唇干裂,两个弟弟紧紧挤在他身边,三天只喝了点雪水。 突然传来军车引擎声,张小勇赶紧把军帽塞进破棉袄里,以为又是来 “揪人” 的,带着弟妹缩在棚屋角落。 直到看见许世友跳下车,军大衣下摆扫过积水,他才愣住 —— 这是父亲常提起的 “许疯子”,当年和父亲在战壕里分过红薯的战友。 “陶勇的娃,跟我走!” 许世友蹲下身,刚碰到张小勇的手就红了眼。 孩子的手冻得像冰块,指甲缝里全是泥,破棉袄根本挡不住寒风。 他解开军大衣,把四个孩子全裹进去,小妹烧得迷糊,下意识攥住他的衣襟。 “炊事班!炖肉!多加土豆!” 许世友抱着孩子往军车走,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 回到军区,他亲自给孩子们擦脸,发现张小勇怀里的旧军帽,小心翼翼叠好放在自己的床头柜上:“这帽,我替你们收着。” 1968 年冬天,调查组要带孩子们走,许世友让警卫连在院墙架起机枪。 “谁动孩子,先踏过我许世友的尸体!” 他站在大门口,手里攥着当年和陶勇共用的大刀。 调查组的人不敢硬来,只能灰溜溜走了。 夜里,许世友去查铺,发现老二张建军在哭 —— 白天被同学骂 “黑五类崽子”。 他坐在床边,把陶勇的军帽拿出来:“你爹当年在朝鲜,一个连打退美军一个营,谁不佩服?以后谁再骂,你就说你是英雄的娃!” 后来张建军在学校打架,许世友没骂他,只说:“护自己可以,别欺负人,这是你爹的规矩。” 1970 年,张小勇要去坦克部队,许世友送他那枚刻着 “1968” 的弹壳。 “这是我第一次打鬼子用的,现在给你,记住:当兵要不怕死,但不能瞎死。” 张小勇在部队训练,十个指头磨出血泡,也没喊过疼 —— 他记得许伯伯说,父亲当年在长征路上,腿被子弹打穿,还背着伤员走了二十里。 1971 年 “济南舰” 实弹演习,张小勇指挥时遇到突发情况,他摸出弹壳攥在手里,瞬间定了神,最后圆满完成任务。 演习结束,他第一时间给许世友打电话,电话里将军笑得像个孩子:“好!像你爹!” 1985 年许世友去世,孩子们在灵前摆了盘红烧肉 —— 那是困难时期,将军总偷偷给他们加的菜。 张小勇把那顶陶勇的旧军帽放在灵前:“许伯伯,我们没给您丢脸。” 后来,老大张建国成了军工专家,参与研制新型雷达时,总想起许伯伯教他们 “做事要扎实,别耍花架子”;老二张建军当民政干部,帮扶军烈属时,常说 “这是许伯伯教的,不能忘了战友的家人”; 小妹张建华去边疆医疗队,每次给牧民看病,都会想起许伯伯说 “做人要心善,像你娘当年一样”。 2024 年如今,张小勇的儿子张辰穿着海军蓝,在 “济南舰” 上执勤。 他的口袋里,也放着一枚弹壳,是父亲临终前留下的那枚。 每次值夜班,他都会摸出弹壳,想起爷爷陶勇、许爷爷许世友的故事。 小妹的女儿李然,大学毕业后去了边疆支教,学校里有个孩子问她 “为什么来这么远的地方”,她说:“因为我姥姥、姥爷,还有许爷爷,都教我要帮别人。” 每年清明节,孩子们的后代都会相约去给许世友扫墓,在墓前摆上红烧肉和那顶旧军帽 —— 风掠过墓碑,仿佛还能听见将军当年的吼声:“孩子们,跟我走!” 主要信源:(解放军报官方微博 ——军报记者《陶勇将军子女回忆录节选》)
今日话题:为什么许仕林中状元地位那么高???网友甲:当地县令七品,许仕林考上
【2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