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抚琴夜市有个煎饼摊火出圈了——下午五点刚出摊,三点就有人搬着小板凳排队,5小时等下来,65元买个煎饼还舍不得吃,举着手机拍半天才小心翼翼咬一口。摊主小曾是95后美术老师转行,她老公小冯在旁边忙前忙后,每天限号60个,从傍晚干到半夜十二点,一天营收一千出头。这事儿看着像“网红作秀”,可背后藏着普通人对“小而美”的执着。 小曾的煎饼摊,说是“微型艺术展”都不夸张。巧克力酱勾线,火龙果汁调红,抹茶粉染绿,连腮红都是用紫甘蓝汁加柠檬汁调的——就为防止氧化变褐。复杂点的图案得画二十分钟,简单款也要十分钟。有顾客从云南坐飞机来,排到号时激动得手抖;有妈妈哄孩子“等回家裱起来”,结果小孩举着煎饼跟全班炫耀。这哪是买吃的?分明是买“情绪价值”。就像有位女士说的:“65块够吃三顿盒饭,但拿到偶像卡通煎饼的那一刻,那种开心是奶茶口红给不了的。” 其实这摊子能火,靠的是“反差感”。以前煎饼摊比的是谁家酱料香、谁家薄脆脆,现在小曾把画室搬到了鏊子边——美术生的功底成了最硬的“技术壁垒”。她老公小冯说得实在:“当美术老师时,画只有孩子和家长看;现在,我的‘画’能让几百人排队,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珍贵。”更聪明的是,他们没被流量冲昏头。每天限号60个,既保证质量又制造稀缺感;未来打算招美术生员工,慢慢扩大规模;现在还在研究小程序预约,省得顾客白跑。 不过也有人嘀咕:“等新鲜劲过了,谁还花65块买煎饼?”这话不无道理,前两年天津“粥饼伦”靠长得像周杰伦走红,巅峰时一天卖800张饼,结果流量退潮后店铺倒闭,直播一周才赚26块。但小曾的摊子不太一样——她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网红滤镜”,是实打实的手艺。只要画画功底在,就能不断更新图案,从动漫到明星,从节日限定到顾客定制,永远能抓住大家的兴趣点。 说到底,这摊子的火爆戳中了一个真相: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能摸得到的浪漫”了。快节奏的生活里,65元的煎饼不只是食物,是“我愿意为你花时间”的仪式感;是“生活再难,我也要给自己找点甜”的倔强;更是“普通人的才华,也能被看见”的希望。就像有网友说的:“在这个用模板套人生的时代,有人愿意把煎饼画成画,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你家楼下有个这样的煎饼摊,你会花5小时排队吗?或者你觉得,这种“艺术+小吃”的模式,能成为普通人的新出路吗?来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想法,就是下一个创业灵感呢! (事件来源:极目新闻)
我家楼下有家馄饨店!味道不错,就是服务态度不好!叫他拿个辣椒面都叽叽歪歪的!从此
【2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