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旦开战,中国的策略就是“壮士断腕”:用沿海经济带,换掉美国整个亚太霸权!戴旭上校的观点很明确,我们最多是发展重心西移,但美国的代价,将是其遍布日韩的41处军事基地被彻底清除。 戴旭早就点过,美国从2011年开始战略东移,把沿海周边都拉拢过去,中国海洋方向的阻力一下子大了不少,反倒是陆地方向顺得多,跟俄罗斯、中亚那些国家的关系都是历史最好的时候,这就给发展重心西移留了后路。 这种盘算跟新中国当年的路数能对上,以前沿海被封锁就倒向苏东,后来陆地方向受阻就搞海路开放,本质上都是挑阻力小的道走。 再说说沿海经济带到底有多“金贵”,这可不是随便就能“断”的,就拿广东来说,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冲破2万亿,占了全国近五分之一,全省GDP里每七块就有一块来自海洋。 大亚湾石化区里,中国海油、埃克森美孚这些巨头扎堆,2200万吨炼油、380万吨乙烯的产能,连着125个项目总投资超3300亿,世界500强占了近九成。 揭阳惠来更夸张,一个临港产业园拉来40家企业,带动当地GDP两年翻一倍,海上风电、海工装备全产业链都起来了。还有深圳港、广州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前六,光是惠州港两个港区一年就运8000多万吨货物,基本都是石化品和工业原料。 这些地方确实是经济命脉,但中国早就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西移不是从零开始,是早有铺垫。 美国那边的亚太霸权,说穿了就是靠遍布日韩的41处军事基地撑着,嘉手纳基地驻着F-22,安德森基地能落B-52轰炸机,这些据点就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爪子。 可这些爪子早就不结实了,美国史汀生中心2024年底的报告里算得明白,中国火箭军的导弹能在开战12天内瘫痪日本的美军基地,关岛撑不过2天,空中加油机更是一个月都没法用。 人家连导弹数量都摸得门清:200个短程导弹发射器配1000枚弹,中程的300个发射器也带1000枚,还有250个中远程发射器和150个巡航导弹发射器。 东风-21D能打1500公里外的航母,东风-26能覆盖关岛,再加上10马赫的东风-ZF高超音速武器,美军的“萨德”和“爱国者”根本拦不过来,头24小时拦截弹就可能耗光。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断腕”有缓冲,不是真的自伤元气,戴旭提的大欧亚共同体可不是空谈,现在中国跟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的核心合作已经成型,中亚国家和印度都能当外沿。 西部的产业承接早就动起来了,比如沿海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企业,不少已经把原料采购和部分生产转到内陆,跟西部的能源基地联动。 就算沿海受影响,西部的油气、矿产资源和陆路通道能立刻补上来,“一带一路”的中欧班列这几年早把物流网铺好了,不会被海路封锁卡脖子。反观美国,那些基地一旦被端,不光是少了驻军据点,更会让日韩这些盟友寒心。 没有军事庇护,盟友们肯定要重新选边站,美国在亚太的话语权直接崩塌,这比丢几块地盘疼多了。 美军自己也知道软肋,搞了个“敏捷作战理念”,想把飞机分散到小机场躲导弹,可这招根本不顶用,民用机场的设施撑不起高强度作战,燃料弹药的后勤跟不上去。 他们2021年就搞“太平洋威慑倡议”,2024年拨了9亿多美元加固基地,结果在台海1000海里范围内才加了2个加固掩体,中国同期建了650个还多,跑道滑行道更是甩美军几条街。 19FortyFive今年4月刚报道,中国火箭军光中程弹道导弹就有1300枚,公告估计核弹头也有600枚,这种威慑力根本不是修几个掩体能抵消的。 所以这思路的本质不是硬碰硬,是算清了双方的代价账,中国的发展重心西移是顺势而为,就算沿海受点影响,整体发展框架不会倒。美国丢了亚太基地就是丢了霸权根基,再想重建根本没那个时间和资源。 戴旭的观点其实是点透了战略主动权: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设定博弈规则,用自己的可承受损失,换对方的不可承受损失。这根本不是奇怪的癖好,是看透了中美实力对比后的清醒盘算,毕竟真到了摊牌的时候,谁的后路更稳,谁才真的有底气。 这样的战略思路不是空想,全有实打实的支撑,沿海经济带的韧性、火箭军的打击能力、西部的承接潜力,还有美国基地的脆弱性,都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实。与其说这是“壮士断腕”,不如说是“弃子争先”,用局部的灵活调整,换全局的战略胜利,这才是高明的博弈逻辑。
大惊喜!猎杀本拉登的“隐身黑鹰”,中国也有了。在天津直升机大会上,一款隐身型
【10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