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

探修説 2025-10-20 11:36:17

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要理解这眼泪,咱们得回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 当时新成立的乌克兰经济崩溃,通货严重膨胀。 这些军工专家们一个月的工资,连一个黑面包都买不起。 有的导弹专家,被迫去市场上摆地摊卖土豆; 有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只能靠修自行车勉强糊口。 他们脑子里装着价值连城的知识,却养不活自己的妻儿。 就在他们最黑暗的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向他们伸出援手,把他们接来了中国。 来到中国后,他们过上了怎样“踏实”的生活?这种踏实,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物质上的保障。我们国家拿出了当时并不宽裕的外汇,给了他们远超乌克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薪水。 他们住进了专门修建的专家楼,家里有暖气、有热水,这在当时的乌克兰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我们甚至为他们建立了专门的食堂,想方设法从国外进口面粉、黄油和香肠,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吃上一口熟悉的家乡饭。 他们的孩子,被安排在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配偶如果愿意工作,我们也尽力安排。这 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尊严和安稳。他们不再需要为下一顿饭发愁,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热爱的科研事业中去。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和事业上的支持。在中国,他们不是“外来务工人员”,而是我们请来的“老师爷”。 我们的科研人员,包括很多后来成为院士的大专家,都恭恭敬敬地跟在他们身后,像小学生一样学习。他们提出的每一个想法,我们都会认真研究; 他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我们都会全力解决。我们给了他们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最好的实验设备,告诉他们:“别怕失败,大胆去干,国家给你们兜底!” 这种信任和重用,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作为科学家的价值和荣耀。 他们不再是卖土豆的落魄专家,而是带领中国科技冲锋的将军。 他们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 举几个最典型的例子。咱们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前身是乌克兰的“瓦良格”号。 这艘船买回来时只是一个空壳子,如何把它变成一艘能战斗的航母,我们心里没底。正是这批乌克兰专家,手把手地教我们。 从航母特种钢的焊接技术,到动力系统的重新调试,再到拦阻索、弹射器这些核心子系统的设计,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了我们。 可以说,没有他们,我们的航母梦至少还要推迟十年二十年。还有我们的“运-20”大飞机,它的心脏——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是全世界顶级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基地,来的专家里,就有很多来自那里。 他们帮助我们解决了涡扇发动机的大量技术瓶颈,让“胖妞”的心脏更加强劲。 还有我们的预警机、新型导弹、坦克装甲车,背后都有这些乌克兰专家的智慧和汗水。 据不完全统计,这批专家及其后续来华的同行,直接推动了我国在至少十几个关键军事技术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将我们的研发进程至少缩短了15到20年。 所以,当多年后,有记者采访他们,问他们在中国生活得怎么样时,一位专家先是沉默了很久,然后突然捂着脸,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他们的眼泪,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国士无双”。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是有多少黄金,而是有多少这样心怀理想、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 而我们国家,用最大的诚意和尊重,赢得了这份宝贵的财富。 这眼泪,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乌两国人民在特殊年代里,用真诚和信任谱写的一段最动人的友谊篇章。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