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夫人翁帆发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杨振宁曾回应自己去世翁帆怎么办:支持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20 04:38:36

杨振宁夫人翁帆发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杨振宁曾回应自己去世翁帆怎么办:支持妻子再婚 杨振宁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 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翁帆写这几句话时,大概率是坐在清华园那间洒满阳光的书房里。书桌上还摆着杨振宁常用的那支铱金钢笔,笔帽上有轻微的磨损——那是他晚年修改学术手稿时,一遍遍摩挲留下的痕迹。旁边叠着几本摊开的物理期刊,页边空白处还有他用红笔标注的小字,字迹虽有些颤抖,却依旧工整,就像他对学问、对生活始终保有的那份严谨与认真。 翁帆说的“满意答卷”,可不是一句虚话。1957年拿诺贝尔奖时,杨振宁才35岁,可他心里始终装着回国的念头。2003年,81岁的他终于下定决心,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清华园定居。那会儿他身体还算硬朗,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有个博士生记得,杨先生常拿着自己的论文,逐字逐句地改,连公式的排版都要较真,“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这么辛苦?”他却笑着说:“学问里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给国家培养人才,不能敷衍。” 这些年,他为国内物理学界做的事,桩桩件件都扎实。牵头组建清华高等研究院,把世界顶尖的学者请进来;推动成立“杨振宁讲座”,让年轻学子能直接接触前沿理论;甚至80多岁时还亲自带研究生,手把手教他们做科研。有人算过,光是他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就有20多位后来成了国内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他常说“我的根在中国”,这份执念,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用近20年的时间,一点点铺就的学术桥梁。 而翁帆提到的“欣慰”,或许也藏着他们之间最动人的默契。外界总爱对他们的婚姻说三道四,可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这些年是怎样相互扶持过来的。翁帆陪他参加学术会议时,会提前把厚厚的资料整理成精简的笔记;他眼睛花了,她就念论文给他听;就连他晚年走路不太方便,每天傍晚的散步,也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翁帆扶着他的胳膊,慢慢走在清华的林荫道上,聊着当天的见闻,或是回忆年轻时的往事。 最让人动容的,还是杨振宁对翁帆的那份通透。有次朋友私下问他,“万一你走了,翁帆一个人怎么办?”他没回避,反而坦诚地说:“我当然希望她好好的,如果有合适的人,能陪她走完剩下的路,我会支持她。”这话不是随口说说,他后来还跟翁帆认真聊过,“你还年轻,未来的日子还长,别被我的名字困住,要为自己活。”这份爱,没有占有,没有束缚,反而满是对伴侣的体谅与尊重。 翁帆也从没辜负这份信任。这些年,她不仅把杨振宁的生活照顾得妥帖,还成了他学术上的“助手”——帮他整理手稿、校对著作,甚至在他晚年写《杨振宁文集》时,逐字核对每一个公式、每一处引文。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杨先生做的事,是对国家有意义的,能陪着他,我觉得踏实。” 如今再看翁帆笔下的“满意答卷”,才明白这不仅仅是指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更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对国家,他倾尽所学;对爱人,他坦诚相待;对学问,他终生敬畏。这样的一生,确实配得上“欣慰”二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猜你喜欢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