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19 17:48:39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突然都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俄乌战争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演变为一场消耗战。俄罗斯军队初期推进迅猛,但很快陷入东部地区的泥潭,乌克兰则凭借西方援助稳住阵脚。到2025年上半年,前线推进趋于停滞,双方通过多轮谈判尝试划定缓冲区。俄罗斯经济因制裁承压,石油出口锐减导致外汇储备缩水,国内通胀率攀升至8%以上。乌克兰虽获得数百亿美元军援,却面临人力短缺,征兵年龄下调至25岁。国际观察家指出,这种胶着状态下,和平谈判的窗口正逐步打开,泽连斯基政府已暗示愿意在领土问题上让步,以换取安全保障。 然而,这种表面平静并未缓解周边国家的焦虑。 紧挨俄罗斯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这些国家视俄罗斯为首要威胁,边境线总长超过3000公里,历史恩怨交织成网。波罗的海三国国土狭小,人口不足600万,军事预算仅占GDP的2.5%左右,远低于北约3%的目标。波兰虽军力较强,但东部平原易受入侵,芬兰则有长达1340公里的边境线,冬季地形复杂。这些国家在战争初期目睹乌克兰的抵抗,意识到国际援助虽多,却往往滞后数周。北约虽承诺集体防御,但特朗普上台后反复强调“分担费用”,让这些前线国家感到孤立无援。 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决定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对地缘现实的务实回应。该公约于1997年生效,旨在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生产、储存和使用,已有164国加入,推动全球销毁数百万枚地雷库存。 这些国家原本是公约忠实成员,曾积极参与排雷行动。但俄乌战争暴露了地雷在现代防御中的实用价值:乌克兰用其阻挡装甲集群,俄罗斯则在顿巴斯布设数万枚,迫使敌方减速推进。2025年3月18日,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国防部长联合声明,指出地区安全恶化,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军事调动频仍,如加里宁格勒飞地部队增至2万余人。声明强调,公约虽人道,却束缚了低成本防御手段,这些国家军费有限,高科技武器采购依赖盟友,不如地雷部署迅速、经济。芬兰随后跟进,2025年4月1日政府宣布评估退出,议会于6月19日以157票对18票通过。该国历史记忆犹新,1939-1940年冬季战争中曾用地雷重创苏联军队,如今边境巡逻记录显示俄罗斯侦察机越界次数增加30%。 这一集体行动的逻辑在于强化边境威慑,而非主动挑衅。退出程序需向联合国提交文件,6个月后生效。波罗的海三国于6月27日递交,波兰总统杜达于7月25日签署法案,芬兰则在7月10日正式通知。 这些国家计划在与俄白接壤的700公里防线上布设地雷,结合铁丝网和传感器,形成多层屏障。成本估算为25亿欧元,远低于采购导弹系统的数百亿。地雷的优势显而易见:单价不足100美元,埋设后可覆盖大面积,延缓敌军48小时以上,给北约增援争取时间。相比之下,公约缔约国如德国仍在坚持禁令,但这些国家认为,乌克兰战场证明,地雷虽残酷,却在不对称冲突中保命。国际社会虽批评其违背人道原则,但这些国家回应称,威胁未除,生存优先。俄罗斯外交部则指责此举“加剧紧张”,却未否认自身地雷使用。 退出公约的深层内涵在于欧洲安全架构的裂痕。北约东翼国家对华盛顿的可靠性产生疑虑,美国虽提供F-16战机,却拖延反坦克导弹交付。欧盟内部意见分歧,法国推动外交和解,德国强调军控,而东欧国家则转向本土防御。芬兰和立陶宛已启动地雷生产计划,工厂生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年产能10万枚。 这一转变也影响全球规范,公约效力本靠集体遵守,如今五国退出可能引发连锁,如摩洛哥和印度考虑效仿。专家分析,这反映出后冷战秩序的瓦解,地缘政治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波罗的海三国已增加征兵比例至0.8%,波兰军费升至GDP的4.7%,这些举措虽增强韧性,却抬高了意外风险,如平民误触或环境污染。 从更广视角看,这一事件考验国际法的弹性。渥太华公约曾获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推动非洲和亚洲排雷,但未涵盖所有大国,如俄罗斯、中国和美国未加入。 如今,五国退出凸显条约的局限:在高强度冲突中,人道考量往往让位于国家存亡。乌克兰自身于7月15日暂停履行公约,泽连斯基称需“临时措施”应对前线压力。这并非孤例,历史上有伊拉克战争中盟军用地雷的先例。俄罗斯经济虽疲软,军工却保持活力,2025年上半年出口武器价值80亿美元。这些国家担忧,莫斯科可能借和平谈判恢复实力,边境小动作如无人机侦察已增至每周50次。退出公约因此成为信号:北约不会坐视,防御升级是底线。

0 阅读:0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