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国民党最终丢了天下,格局太小了,同时也丢了民心。 连吴石将军都说:“蒋先生的党国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数心中有党国,唯独无人心中有人民。”看看国共两党对待俘虏的态度也知道国民党必然失败。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矛盾迅速激化,全国很快陷入全面内战。有人说,双方打的是枪炮,其实打的更是人心。 共产党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之所以能赢得越来越多百姓的支持,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它在实事求是地争取人心。 国民党则恰恰相反,看似拥有“合法政府”的名头,实则已在民众中失去了根基。而这种根基的流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点一点被自己的内部腐败、脱离群众、派系倾轧和对权力的病态执念耗光的。 吴石将军是蒋介石倚重的高级将领,后来成为潜伏在台湾的重要中共情报员,被捕后英勇就义。他对国民党的批评,不是出于仇怨,而是出自一个深知其中内幕者的良心之言。 他说“人人心中有自己”,这不是一句空话。当时的国民党高层,尤其是在国统区,不少将领和官员不是想着如何建设国家、安抚百姓,而是想着如何升官发财、拉帮结派。 蒋介石本人也难辞其咎,他虽力图整顿,但方式更多是对政敌的排挤,而非建立真正的制度清明。 看看共产党对待俘虏的态度,就能看出两党的基本盘有多不同。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对俘虏实行宽大政策,不仅不羞辱他们,还积极进行思想教育,给予合理待遇。 很多被俘国军将士,不仅没有遭受虐待,反而被感化、被尊重,最终心甘情愿地加入解放军,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这种做法,不只是军事上的策略,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用人心换人心。 但国民党呢?俘虏如果是共产党员,轻则囚禁,重则枪毙,毫不留情。就连一些普通士兵,只要被贴上“共匪”标签,基本没有好日子过。 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冷酷态度,让国统区的普通百姓心生恐惧,甚至反感。老百姓看得很清楚:谁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打江山,谁是摆出一副“你们听话我就不打你”的官老爷做派。久而久之,天平自然倾斜。 格局,是一个政党的天花板。国民党的格局,局限在“党国”两个字上,始终没能真正理解“人民”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他们管辖下的百姓,不叫人民,叫“顺民”;他们眼里的军队,不是为民而战的力量,而是维护政权的工具。 而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人民军队”“人民政府”“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地去做。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从干部下乡,到士兵与民同吃同住,这些改变,哪一个不是为了建立真正的群众基础? 国民党不是没有机会,抗战胜利后,整个国家的资源几乎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国际社会也承认他们是中国的合法政府。 但他们选择了利用这些资源继续压制对手、内部争权夺利、维持旧秩序,而不是去重建一个真正为民服务的国家机器。这个错,一步走偏,满盘皆输。 还有一个被常常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国民党对待降将的态度。很多原本可以被拉拢、整合为力量的降将,在国民党内部却被歧视、排挤,不给信任,不给实权。 反观共产党,对待起义将领一视同仁,给位子、给尊重、给机会。久而久之,不少人就看明白了:哪边才是真正有未来的政治力量。 历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国民党的失败也不是因为某一场战役打输了,而是因为他们早就输在了“人心”这场看不见的战争里。 权力可以靠枪杆子维持一时,但民心一旦失去,再多的兵马也只是空壳。吴石将军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病灶:没人心中有人民。而一个没有人民支持的政权,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