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屯门有一栋23层的工厂大楼,经过改造后成了越南难民的安置点,最多时挤了1.6万人。 每天清晨,楼里总能传来不少婴儿的哭声——这里的出生率高达4.2%,比香港本地高出不少,每月都有几十个新生儿降生,直到难民营关闭,累计有8000名难民后代在这里出生。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难民们语言不通,没法外出找工作,日常空闲时间多。 另一方面,香港管理方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食物和医疗保障,生活没有太大后顾之忧,所以不少家庭选择多生孩子。 这样的“安稳”,却让香港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当时,管理方给每个难民每天发放100港元补助,这个标准比本地部分福利津贴还要高,每年光维持难民营的运营,就要投入1亿港元。 更棘手的是,之前相关国际组织承诺的安置赔偿一直没有兑现,所有开支基本都要靠香港自己承担。 另外,有些难民为了谋生,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劳动力市场。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香港管理方不得不一次次调整安置政策。 最开始,难民可以自由出入营地,还能在周边找些零工。 后来改成半封闭管理,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到最后,部分营地被迁到芝麻湾等相对偏远的地方,实行封闭式管理。 1988年,管理方推出了“甄别制度”,通过背景核查,将难民分为不同类别,分别安排前往第三国安置或返回原居地。 这一政策实施后,有些难民不太理解,出现了一些情绪性的表达,国际上也有不同的讨论声音,但整体上让安置工作逐渐走向有序。 其实,这些难民原本也不想离开家乡。 早年间,越南曾经历殖民统治,二战后又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975年局势稳定后,当地推行的一些政策让部分民众感到不安,再加上经济条件有限,大量人口选择离开。 据相关统计,从70年代开始,越南累计有近1000万民众迁往其他地区,其中还包括一些柬埔寨、老挝的民众,这些人被统称为“印支难民”,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迁徙潮。 而香港之所以会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近——从越南坐船到香港只有500英里,路程短、花费少,沿途也相对安全,当时香港经济发展不错,有不少就业机会。 回溯这段历程,1975年5月是个重要的时间点——一艘丹麦货轮载着3743名越南难民抵达香港水域,这是首批大规模来到香港的越南难民。 在此后的25年里,累计有超20万越南难民通过海路来到这里。 一开始,香港管理方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将首批难民安置在废弃的军营里,后来随着人数增加,又陆续改建了旧厂房、旧军营等作为难民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居住空间。 同样接收了越南难民的中国大陆,采取了不一样的安置方式。 当时内地接收了约20万越南难民,主要安置在云南、广西等边境省份,其中云南在2000年前就安置了6万多人。 当地政府为难民分配了田地和生产工具,帮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还修建了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让他们能通过劳动实现自给自足。 经过近40年的生活,大多数难民和他们的后代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节奏,与本地居民相处融洽,这种安置模式也得到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 而这些难民据统计,在这25年里,约14万难民被安排前往其他国家定居,6万多人返回了原居地,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在香港,关于留在香港的人数,不同统计来源有1400人到2000人不等的说法。 这些留在香港的难民,后来慢慢融入当地生活,有的与本地人组建了家庭,他们的子女也进入本地学校学习,只是在文化习惯和身份认知上,还需要时间慢慢适应。 香港这段长达25年的越南难民安置史,充满了各种现实的考量与选择。 从难民营里的高生育率,到一次次调整的安置政策,再到最终的安置结果,每一步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现实困境。 这段往事不仅是香港发展历程中的一段特殊记忆,也为后来处理类似的社会安置问题,提供了不少可参考的经验。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
语蓉聊武器
2025-10-18 14:51:2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