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昨晚(10月17日晚)报道:“德国财长谈稀土管制:我们已在七国集团内部明确表示,不认同中方做法。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周五批评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决定,并表示希望在美中APEC会晤后,局势能够缓和。” 中国此次出台的稀土新规,核心在于对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生产所需材料的出口许可审查。 这项看似专业的技术管制,实则精准卡住了现代科技产业的咽喉。以阿斯麦公司最新型EUV光刻机为例,其精密激光器依赖掺铥增益介质,反射镜涂层需要镧元素,靶材加工更离不开钆与铽的配合——而这些关键材料的全球90%以上产量集中在中国。 2023年镓锗管制曾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暴涨150%,此次稀土全链条技术管控的威力,显然更胜一筹。 德国工业界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宝马集团内部文件显示,其电动车生产线使用的钕铁硼永磁体,92%依赖中国供应链。更严峻的是,德国本土提炼的稀土矿石纯度仅能达到92%,远低于军工所需的99.99%标准。 这种技术代差在军事领域尤为致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F-35战机雷达时,每套设备需要3.2公斤高纯度钐钴磁体,而德国目前尚不具备量产能力。 面对中国的技术反制,德国政客的指责显得颇具讽刺意味。2024年6月,欧盟曾以"防止规避制裁"为由,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 更早之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曾警告钕铁硼磁体短缺将导致电动车减产,而当时德国政府选择向美国靠拢,对华电动汽车加征38%关税。这种"既要市场又要资源"的矛盾心态,在稀土问题上暴露无遗。 历史数据揭示了更荒诞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对欧出口量同比增长60%,创下历史新高。欧洲买家一边指责中国"垄断市场",一边疯狂囤积7000吨稀土氧化物。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连德国《明镜周刊》都忍不住嘲讽:"就像指责面包师不卖面包,自己却把货架搬空。" 中国此次设立的"0.1%价值红线"更具战略深意——只要境外产品中中国稀土或技术价值占比超过0.1%,就必须申请许可。 这项措施直接堵死了2024年通过第三方国家转口8.3万吨稀土中间品的漏洞。德国经济部测算显示,若想在本土重建稀土加工体系,需要投入至少57亿美元建设提炼厂,还要面对环保组织的激烈反对——毕竟稀土开采产生的放射性废料处理,连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矿都束手无策。 在这场技术主权争夺战中,德国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欧洲的尴尬。当中国中车推出的氢能源列车以30%的价格优势拿下德国铁路订单时,当比亚迪电动车在慕尼黑车展被工程师围得水泄不通时,所谓的"产能过剩"指责显得苍白无力。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在欧销量同比增长31%,而德国本土车企还在为500公里续航技术挣扎。 美国政策研究界对此次博弈的解读颇具启示。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中美正在形成两套截然不同的出口管制体系:美国通过"小院高墙"锁定前沿芯片技术,中国则凭借"大广场加长城"掌控关键矿物与制造工艺。 这种非对称卡点战略,使得德国这样的中间国家陷入两难——既要承受美国30%的汽车关税,又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 德国央行行长的警告正在成为现实:若持续跟随美国对华脱钩,欧洲经济复苏或将胎死腹中。法国议会对欧盟的批评一针见血:"过度依赖美国只会引发贸易战,最终受害的是欧洲自己。 "当德国财长在华盛顿呼吁"局势缓和"时,或许该先反思:是谁在推动供应链的"去中国化"?又是谁在真正掌握着现代工业的命脉? 这场稀土之争远未结束。当中国制造的氢能源列车驶过柏林中央车站,当德国工程师拆解比亚迪电池包研究技术路径,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早已超越政治家的口号。 大家不妨思考:在技术主权与市场规律的博弈中,真正的赢家该是掌握核心环节的制造者,还是沉迷于政治操弄的旁观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10月15日,根据外媒报道,外媒报道,外媒称,中国前所未有的扩大稀土出口管制后,
【1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