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安徽一卖了40年烧饼的大爷,熬白了头供俩女儿读完大学。谁料,最后俩姑娘毕业没找“体面工作”,转头跟老爹一起揉面烤烧饼,大爷脸上那表情,说不上是欣慰还是无奈。 对张大爷来说,是四十年的烟熏火燎,是那双早就像老树皮一样干裂的手,还有那个时不时就犯的腰伤。对王殿峰来说,是从2012年至今,超过十个年头的重复劳作。 他们都是初中文化,农民出身,靠着一方烤炉,在城市的一角扎下根。 他们拼尽全力,只有一个朴素的目标:绝不能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路。王殿峰悉心栽培,为两个儿子铺就求学坦途。他将一个儿子送入安徽大学深造读研,另一个儿子则在他的助力下踏入华中科技大学的知识殿堂。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可千万别再回来烤烧饼了。 为了这个信念,他甚至连续十一年在高考时给考生们送去免费的烧饼。这背后,是一种深切的期盼——读书,是离开这张烙饼台的唯一跳板。另一位“烧饼哥”白玉泉也是如此,儿子们考上985、211,那件印着北京交通大学的T恤,就是他全部的骄傲。 但生活,偏偏就喜欢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玩笑。 张大爷那两个读了大学的女儿,竟然辞职回家,要跟他一起卖烧饼。消息传开,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就没停过,“这大学不是白读了吗?” 张大爷嘴上没说啥,只一句“回来吧”,但揉面的力道却重了许多。他不懂,自己用一身伤痛换来的“坐办公室”的机会,女儿们怎么就不要了呢?起初,他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更多的是无奈。 这个选择,就像一颗石子,在网上也激起了千层浪。跟邻居们的惋惜不同,网友们炸了锅,很多人觉得这俩姑娘“赢麻了”,认为这才是最务实的选择。 那么,大学教育,究竟赋予了年轻人什么?是一张逃离父辈辛劳的门票,还是别的? 张家的两个女儿给出了答案。学汉语言文学的大姐,包揽了文案策划和口味改良;懂电子商务的妹妹,拿起手机就做起了直播和短视频。巷子里的麦香,第一次飘出了鲁西南。 曾经用来打包的破纸箱,换成了干净卫生的真空包装。订单开始跨越省份,飞向远方。短短半年,这家小店的收入直接翻了一番,那台吱呀作响的老烤炉,也光荣“退休”,换上了新设备。 她们的知识,没有让她们“逃离”烧饼,反而让烧饼这件事,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这并非个例。有人将村里人挎了几辈子的传统菜篮,设计成了都市潮流手提包;有人靠网络,让一个百年的红糖老作坊起死回生,还带着整个村的蔗农一起增收。 知识,从来不是把人困在某个“体面”格子里的枷锁。它是一种视野,一种工具,能让最传统的手艺,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谁也想不到的光彩。 渐渐地,张大爷不再沉默了。他会主动跑来问女儿,“今天网上卖了多少单?”也会在女儿们忙着打包时,默默递上护手霜,给她们贴好护腰。他脸上的笑容,比炉火还要暖。 他终于想通了,手艺这东西,得传下去才能活得更好。炉子里的火,不能光靠老一辈的汗水去续。加上新一代的智慧和知识做“燃料”,才能烧得更旺,照亮更远的路。
10月份,安徽一卖了40年烧饼的大爷,熬白了头供俩女儿读完大学。谁料,最后俩姑娘
绾玉说
2025-10-18 09:32:37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