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要略》看打喷嚏的成因、机理与治疗思路
《金匮》痰饮篇曰: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对于这一现象,徐灵胎注解道:“肝脏和少阳胆经互为表里,胆经本就掌管人体半表半里的气机运行。当水湿邪气趁机侵入,体内阴寒之气收束郁结,会迫使少阳经的阳气向上冲逆,就像伤风感冒时那样,冲击鼻腔引发喷嚏。”
而喻昌则注解:“是体内的火气向上冲犯鼻腔,才导致了喷嚏。”
不过结合《黄帝内经》中“肾主司喷嚏”的说法来看:像外感太阳伤寒时,寒气深入体内,顺着督脉上达脑部,被体内热气冲击,就会引发喷嚏。
要知道,太阳经和督脉都与少阴肾经所属的区域相关,它们的经脉又都与脑部相通。
所以喷嚏的本质,是体内寒热之气相互激荡,在经脉中游走,导致经脉内部产生痒感,这种痒感促使气机突然冲发,便形成了喷嚏。
徐灵胎说的“寒邪收束”,与喻昌讲的“火气冲逆”,其实核心道理是一致的,只是徐灵胎没提肝肾两经相通的关联,反而牵强地扯上少阳经,这就没什么依据了。
实际上,水湿停留在肝脏引发的喷嚏,是肝脏的寒邪与肾脏的寒气相互感应所致。
而且喷嚏的发作路径主要有两种:
1. 寒邪束缚肺脏窍道,体内热气在肺中搅动、向上冲逆:这种情况下,气机从胸中发起,向上经过鼻腔内侧,最终从鼻孔排出,引发喷嚏。
2. 寒邪束缚督脉,热气在脊柱两侧的肌肉间激荡、向上冲逆:这种气机从腰俞穴开始,顺着脊柱向上抵达头顶,再向下从鼻孔排出,形成喷嚏。
本质上,都是一缕寒邪在经脉中单独游走,不被身体正气接纳,正气便会将其冲击排出,从而形成喷嚏。
通常来说,这种情况属于轻微邪气,不足以引发严重疾病。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有人每天早上必定要打几十个喷嚏,无论寒暑都会发作,而且天冷时更严重;对孕妇来说,频繁打喷嚏还可能影响身体状态,这种情况就不能算作微邪了。
治疗这类频繁喷嚏,可参考肝水证的治疗思路:通过宣通、提振肝脏与膀胱的阳气,让肝、膀胱阳气与肺气相互衔接、协同作用,促使水湿邪气向下潜伏,长期积存的寒邪向外驱散,喷嚏自然就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