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要让中国更换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目的何在?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美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举行发布会,在发布会上,贝森特点名指责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是一个无理和难缠的角色。 10月15日的一场美方发布会有点意思,当谈判陷入僵局,把矛头从事情转向个人,往往不是强势,而是心虚,美国财长贝森特这次就这么干了,他直接将中方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描绘成一个“无理”又“难缠”的角色。 这种做法很罕见,与其说是施压,不如说是在发泄情绪,在中方看来,李成钢能力出众、行事果决,是位顶尖的谈判专家,美方突然攻击他个人,恰恰说明他们在实质性问题上讨不到半点便宜,心态开始失衡了。 这种“对人不对事”的策略,显得相当不成熟,也暴露了美方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真正的谈判高手,永远聚焦于议题,而不是用场外话术来干扰对手,当他们开始这么做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已经气急败坏了。 发布会的另一个看点,是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缺席,作为美国谈判团队的一员,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玩消失,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此前的传闻,据说特朗普曾因决策失误对他大发雷霆,卢特尼克的“隐身”,几乎间接证实了他可能已被边缘化的猜测,团队核心成员出现这样的变故,足以说明美国政府内部对华策略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问题的根源,在于卢特尼克此前冒失地扩大了出口管制清单,他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一行为会直接招致中方在稀土领域收紧管制的针对性反制。 无论是冲着人去的指责,还是内部上演的“消失的他”,根子都出在一个地方:对中国的反制决心和能力,他们当初的估计出现了严重偏差,正是这种致命的误判,让美方陷入了被动,也催生了弥漫在华盛顿决策圈的挫败感,自己下的棋走错了,反倒怪对手棋风太硬,这种逻辑显然说不通,现在对李成钢的攻击,更像是为前期的战略失误找一个宣泄的出口。 所以10月15日这场戏,美国与其说是秀肌肉,不如说是一次大型的“自曝其短”,它非但没能撼动中方的立场,反而把自身的战略混乱与内部矛盾清晰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在大国博弈的牌桌上,清晰的战略和内部的团结,远比任何情绪化的指责都更有力量,如果连内部的问题都还没解决好,心态也未能平复,任何谈判都很难达成真正的共识,对美国来说,眼下最要紧的,恐怕不是怎么跟中国谈,而是先把自己理顺了。 以上信息来源于长安街知事 美财长指责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外交部、商务部发声
突发新一轮贸易谈判中国直接拒绝美国代表试图联系中方遭拒态度很决绝不过我
【2评论】【3点赞】